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株高是水稻品种的重要农艺性状之一。本论文对两个新发现的水稻株高突变体进行了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结果如下: SSR多态性分析证明小粒矮秆突变体162d是由半矮秆品种蜀恢162突变产生的,其株高为亲本正常高度的1/4左右,粒籽为正常大小的1/4左右。遗传分析表明162d的小粒矮生性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微卫星标记分析表明该突变基因位于水稻第3染色体短臂,距RM218 3.5cM。认为162d突变基因是一个新的水稻小粒矮秆基因,暂命名为d162(t)。 SSR多态性分析证明高秆突变体D111是从二个半矮秆品种6442S-7和蜀恢881杂交后代突变产生的,其株高比亲本蜀恢881高63%。遗传分析表明D111的高秆性状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因此,认为D111是首例由半矮秆品种突变产生的水稻显性高秆突变体。等位性测验表明D111和高秆对照品种南京6号的高秆基因是紧密连锁或等位的,微卫星标记分析表明D111高秆基因位于水稻第一染色体长臂,距RM302 21.9cM。然而,秆型分析结果暗示D111高秆基因可能比南京6号高秆基因活化时间早、作用强度大。故认为D111高秆突变基因可能是一个不同于南京6号高秆基因的新基因,暂命名为LC(t)。 另一方面,针对稻粒黑粉病严重危害杂交水稻种子生产的状况,用生物农药、化学农药和营养元素肥料研制出稻粒黑粉病综合防治剂“抗黑95”,它对该病害有极显著的防治效果。近年来大力开展以综合防治剂抗黑95为核心的稻粒黑粉病防治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