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 肺血栓栓塞症(PTE)为肺栓塞(PE)的最常见类型,占PE中的大多数,急性PTE起病急、病死率高,存在多种危险因素,涉及多个临床学科,误诊率、漏诊率高,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群健康的重要疾病。据国内部分医院的初步统计和依临床经验估计,在我国PTE绝非少见病,且近年来其发病例数有增加的趋势。据估计我国PTE的误诊率一般在80%以上,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治疗与预后,因此,利用制备急性PTE动物模型进一步研究PTE的病理生理、早期诊断技术、有效的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内外许多临床和实验研究提示急性PTE同时启动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两个过程,其中与凝血因子关系密切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和目前已知最强的血小板抑制剂、血管扩张剂前列环素(PGI2)在VTE中的作用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多年来关于PGI2和vWF的研究绝大多数局限于心脑血管疾病领域,如高血压、心肌梗死、脑梗死等,少数为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肺动脉高压等肺脏疾病,而关于PTE时PGI2、vWF的报道很少,其中国外文献大多针对VTE,极少单独针对PTE,在国内则尚属空白。本实验通过建立急性PTE动物模型,测定血浆vWF和6-K-PGF1α(代表PGI2)含量,探讨二者在急性PTE疾病过程中的变化和作用,启发新的诊断和治疗思路。郑州大学2004年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实验性急性肺血栓栓塞症前列环素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健康中国大耳白兔30只,体重3.0一skg,雌雄不拘,月龄5一10个月,随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15只,实验组经股静脉穿刺注入自体血凝块,建立急性PTE模型,对照组仅注入生理盐水,两组动物同步于复制模型后30分、1小时、1天、3天、5天、7天、10天采耳缘静脉血2毫升,置于一80℃冰箱待测,均于10天时处死,肺脏解剖观察栓塞情况。 结果 1、15只实验组家兔栓塞术注入栓子约5一10分钟后均出现呼吸浅快,心率增加,口唇紫给,鼻翼扇动,其中5只伴躁动、喘憋;3只伴打熟,均持续30一60分钟好转;5只术后卜2小时出现抽搐,持续2一4小时后自行缓解。对照组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肺脏病理:实验组巧只家兔均可见肺动脉栓塞。栓子周围有混合血栓和凝血血栓形成,向远心端延伸。对照组未发现有明显肺动脉栓塞。镜下:实验组可见较多血管腔内血栓栓塞,较大血管内的血栓有自溶或部分自溶,较小血管内血栓明显,白细胞灶状浸润血管周围,部分血管痉挛。对照组肺组织和血管内皮细胞及管壁均正常。 以上证明本实验复制家兔急性PTE模型是成功的。 2、实验组8次不同时间的血浆6一K一PGFla含量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01):栓塞术后30分即迅速升高,1小时仍较高,此后急剧下降,1天时达最低,以后持续低水平并缓慢回升,7天和10天时仍低于栓塞前。对照组不同时间点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各时间点两组相比较:术后30分、1小时、1天、3天、5天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前、术后7天、10天差异无显著性(P>.05)。 3、实验组8次不同时间血浆中vWF水平相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栓塞术后30分钟时略升高,1小时后即明显升高,1天时达高峰,此后持续较高水平并缓慢降低,7天和10天时仍高于栓塞前水平。对照组不同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各时间点两组相比较:术后1小时、1天、3天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术前、术后30分、5天、7天、10天差异无显著性(P>.05)。郑州大学加04年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实验性急性肺血栓栓塞症前列环素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研究结论1.本实验利用自体血凝块成功制备了家兔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模型,该方法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可行性。2.急性肺血栓栓塞症后PGIZ的降低加剧了低氧血症、肺动脉高压和血液的高凝,PGIZ及其类似物可试用于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的治疗。3.急性肺血栓栓塞症后vWF活性升高,对维持血液的高凝有重要作用,测定vWF可望帮助判断患者疗效及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