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我国是全球水稻产量最高的国家,稻壳资源丰富,但长期处于废弃或低值利用状况。立式环模压块成型机作为一种基于生物质固化成型技术的机械化成型装备,较于其他压块成型设备,具有结构紧凑,成型质量好,生产效率高等优点,在国内已实现小规模的应用与推广。现有的立式环模压块装置多采用秸秆作为加工原材料,以单层模块设计为主,存在生产效率低,材料适应性差等问题。本文设计了以稻壳为加工材料的立式双层环模压块成型装置。首先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全球水稻产量最高的国家,稻壳资源丰富,但长期处于废弃或低值利用状况。立式环模压块成型机作为一种基于生物质固化成型技术的机械化成型装备,较于其他压块成型设备,具有结构紧凑,成型质量好,生产效率高等优点,在国内已实现小规模的应用与推广。现有的立式环模压块装置多采用秸秆作为加工原材料,以单层模块设计为主,存在生产效率低,材料适应性差等问题。本文设计了以稻壳为加工材料的立式双层环模压块成型装置。首先,分析立式环模压块成型装置工作原理与稻壳成型机理,确定整机的工作参数,对压缩室关键部件与整机主要结构进行设计,利用ANASYS软件对双层模孔结构优化;然后,基于离散元方法对稻壳在模孔内的挤压成型过程进行模拟仿真,并以挤压力为指标,优化模孔结构参数;最后,搭建单模孔挤压试验系统,分析稻壳含水率,成型温度、挤压速度对压块松弛密度、抗压强度以及成型挤压力的影响,改善稻壳加工最佳工作参数,以提高压块机设备性能。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立式双层环模压块机结构和关键部件设计基于立式环模压块成型装置的工作原理以及稻壳成型机理,确定双层环模压块成型装置的整机工作参数,选定压缩室关键部件环模块与压辊材料为4Cr13,构建模孔挤压过程、压辊攫取状态以及生产效率的数学模型,确定环模块基本结构参数为内径700 mm,外径950 mm,环模孔保形腔直径15 mm,保型腔长度为120 mm,环模孔压缩比8,模孔锥角45°,模孔偏心角4.5°,模孔错位角30°模块径长125 mm,以产量比为指标确定选用三压辊结构进行加工,压辊结构参数为直径320 mm,高度120 mm,压辊周围均匀分布30个轮齿;对整机的成型温控系统与模辊间隙调节部件进行设计,实现压缩室内加工温度可调节,模辊间隙控制范围在0~10 mm可调;使用ANSYS软件对双层环模块进行静力学分析,根据模块应力应变分布对环模块进行优化设计,将垂直分布的模孔结构设置为错位分布,有效降低模孔应力应变,减小磨损。(2)基于离散元法的模孔稻壳挤压仿真分析依据离散元方法利用EDEM仿真软件对稻壳在模孔中的挤压成过程进行仿真分析。首先根据稻壳特性选用EEPA模型作为稻壳接触模型,搭建稻壳的颗粒模型,通过试验拟合,确定接触模型参数;利用单因素分析,对稻壳在不同模孔孔径,不同挤压速度以及不同锥角大小的单模孔结构进行仿真试验,以模孔各部分受到(或施加)的挤压力为参考标准,确定稻壳压块最佳工作参数为成型模孔孔径为15 mm,挤压速度1 mm/s,环模孔锥角为45°。(3)稻壳挤压成型试验研究根据稻壳在立式环模压块机中的挤压成型要求,设计多功能单模孔挤压成型试验系统,以稻壳的含水率,成型温度、挤压速度为试验因素,稻壳成型压块的松弛密度,抗压强度以及成型挤压力作为试验指标进行单因素试验,分析各因素对试验指标的影响;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建立各因素对松弛密度、抗压强度以及挤压力的回归模型,结合响应面分析法,分析各因素交互作用对于试验指标的影响;最后以成型制品综合质量为评价指标,对试验工艺参数进行优化,优化结果为含水率在17%,成型温度127℃,挤压速度约为1 mm/s时,稻壳成型压块松弛密度为1.19 g/cm~3,抗压强度为1.46 MPa,挤压力为36.4 MPa,此时稻壳挤压成型压块的质量最佳。本文通过对整机机构进行理论分析,离散元仿真设计以及试验探究,设计了以稻壳作为主要原材料的立式双层环模压块成型装置,具有生产效率高,磨损低,能耗小,效益高等优点,为立式双层环模压块成型装置的进一步研究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经典的微积分理论对于研究光滑的规则的函数是很好的工具,而那些不光滑不规则的函数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这种函数在以前认为是不值得被研究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现对于不光滑和不规则的函数可以而且非常有必要对其进行详细的数学描述及性质探究,因此分形插值函数应运而生.近年来分形插值理论在函数构造、维数计算以及性质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得到了许多好的结果,但是分形插值函数由于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大部分不规
金属塑料复合板材同时具有金属和塑料的优点,是一种具有高强度、抗冲击、耐磨损等性能的复合材料,能在特殊工况条件使用,应用前景十分广泛。本文通过对金属塑料复合板材的塑料流变学和摩擦磨损进行理论分析,以摩擦磨损性能为目标,通过对金属塑料复合板材压制成型,并对成型工艺进行优化分析,最终得到了摩擦磨损性能优越的金属塑料复合板材。本文的主要研究总结如下:(1)通过对摩擦磨损的物理理论和化学理论的分析,确定将聚
形状记忆合金是目前智能材料的典型代表,增材制造则被誉为21世纪具有颠覆性的先进制造技术,采用增材制造制备形状记忆合金及其构件,在“3D打印”的基础上增加了第四个维度,成为智能材料制备领域中极具发展潜力和前景的研究主题。然而,采用增材制造制备形状记忆合金时,会造成合金较为严重的记忆功能损失。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以微纳粉芯丝材作为增材制造记忆合金用材,发挥高沸点外皮包覆低沸点粉芯进而降低合金元素烧
本文主要聚焦于碳材料纳米流体在直接吸收式太阳能集热器中的光热利用。纳米流体的基液为去离子水,纳米材料分别为氧化石墨烯(GO)和MXene Ti3C2。GO具有优异的导热性、亲水性和分散性,而MXene Ti3C2则具有比表面积大、导电性优异、吸光性强和亲水性好等优点。两种纳米流体均采用“两步法”制备,通过分光光度计研究其光吸收性能,并设计了正向和反向辐照两种光热实验对上述纳米流体的光热转化性能进行
控制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已成为关系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民生问题。如何快捷、有效、高灵敏地从农产品中检测农药残留,是保证生命健康和食品安全的重要研究课题。目前已有的检测技术方法存在检测步骤繁琐、检测时间长以及检测精度不高等不足。太赫兹光谱因具有穿透性、安全性以及指纹峰唯一等特征,在物质鉴别领域有独特优势。本文将数值研究和实验研究结合,研究了太赫兹超材料器件的设计,并分析了其性能和传感机理。在此基础上,
钢板仓是一种在农业、工业等领域被大量使用,常用作粒状、粉状、液体等物料储藏的立式仓储容器。螺旋式钢板仓具有生产自动化程度高、密封性好、重量轻、强度高等特点,是如今最先进的一类钢板仓。目前国内普遍使用80年代从德国引进仿制的40型螺旋式钢板仓成形设备,可加工最大钢板厚度为4mm、最大直径30m、高度16m的螺旋式钢板仓。为了突破该技术瓶颈,本文根据其生产技术要求,完善了成形工艺,并进行了大量数值模拟
水分是限制河北平原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小麦集约化生产所用灌溉水主要为地下水,过度抽取地下水进行灌溉导致地下水位逐年下降,为维持较高产量和地下水可持续利用,对不同限水灌溉处理小麦耗水特性及微生物群落特征进行分析,为提高该区域水分利用效率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本研究于2018-2020年在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第四疃镇李庄村(36°86’N,115°02’E,平均海拔39.6 m)进行。选用济麦22(J2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使得终端产品具有高集成、低能耗、高速度等特点,集成电路特征尺寸的进一步减小对器件结构提出更高的要求,SOI(Silicon-on-Insulator)器件比原有的体硅器件电学性能好、抗干扰性能好、运行速度快且集成密度高。SON(Silicon-on-Nothing)结构是指硅在高温退火过程中形成于空腔上的单晶硅膜,与SOI器件结构相比,SON结构的电学性能更好并且散热性能良
近年来,钢管混凝土结构被广泛应用于桥梁、车站、商业建筑等工程领域,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其中,空心钢管混凝土柱因其截面形式的工程需要和独特的力学性能而备受关注。空心钢管混凝土在轴压作用下常出现外钢管局部屈曲破坏。为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在空心钢管混凝土结构外包裹玻璃纤维复合材料,构造一种新型的复合结构,有望改善其力学性能。目前,对于此类构件的相关试验和数值模拟成果鲜见。本文基于内聚区模型(CZM)研究
A100钢(Aermet100)具有高的强度、韧性,超强抗热疲劳和二次硬化等性能,是一种性能优异且拥有广泛用途的材料。然而在实际过程中,当材料作为热轧无缝钢管顶头或传动件在高磨损、高应力的环境下服役时,会出现严重的磨损、开裂、氧化以及粘附等现象,影响了生产效率,增加生产成本。可以通过提升材料自身的力学、摩擦学性能以及后续热处理工艺对其进行改善。本文以A100钢为基体材料,添加10%、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