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大建筑物等的数量不断增加以及园林绿化中层次搭配逐渐丰富,产生了大量的遮荫地。因此,研究园林绿化植物在遮荫条件下形态特征及光合生理生态特性方面的变化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露地栽培的1年生绿叶李幼苗为对照,设透光率分别为100%(全光照)、43%(中度遮荫)、27%(重度遮荫)3种处理,系统地比较和分析了夏秋季节遮荫处理对紫叶李叶片比叶重、色素含量、光合作用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夏季遮荫对紫叶李幼苗叶片呈色及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夏季遮荫后紫叶李幼苗通过显著提高Chl含量、Car含量、AQY、CE、Gs、Fv/Fm、ΦPSⅡ及qP,显著降低SLW、LCP、LSP及qN等手段来适应弱光环境以维持一定的光合能力,这些都可以看作幼苗对遮荫的适应性生理反应,这说明紫叶李幼苗具有很强的耐荫能力。但夏季遮荫又总体上显著降低了幼苗的净光合速率日积分值和水分利用效率日积分值,这说明夏季遮荫后上述适应性生理反应不足以完全补偿遮荫对其产生的伤害。同时夏季遮荫使紫叶李Chl含量显著升高而Ant含量显著降低,说明夏季遮荫不利于其叶色的充分表达,因此鉴于紫叶李幼苗具备教强的喜光性,在紫叶李的幼苗繁育中应充分满足其光合作用和叶片呈色对光照的需求。但夏季遮荫有效地削弱了紫叶李和绿叶李幼苗的光抑制,而且中度遮荫后紫叶李幼苗的净光合速率日积分值仍为全光照下的87.8%以上,因此紫叶李幼苗也可栽植在中度遮荫(遮荫度为57%左右)的环境中。2.秋季遮荫对紫叶李幼苗叶片呈色及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秋季试验期间紫叶李幼苗叶片Car含量、ΦPSⅡ及qP显著增加,SLW、LCP、LSP及qN显著降低,这些都是幼苗对秋季连续遮荫的适应性生理反应,这样可使其在长期的弱光环境中维持一定的光合能力,这说明紫叶李幼苗具有很强的耐荫能力。但秋季连续遮荫又降低了幼苗的净光合速率日积分值和水分利用效率日积分值,同时处理植株的Chl含量、AQY及CE在处理后期降低,这说明上述适应性生理反应不足以补偿秋季连续遮荫遮荫对其产生的伤害,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秋季连续遮荫对其生长是不利的。另外,遮荫使紫叶李幼苗叶片Ant先显著降低后显著增加,实际观察中处理的叶色也先淡后浓的变化,这说明夏秋季连续遮荫也不利于其叶色的持续充分表达。因此,紫叶李幼苗不适宜长期栽植在夏秋季长期遮荫的环境中。3.夏秋季遮荫对紫叶李幼苗和绿叶李幼苗叶片呈色及光合能力影响的品种差异及季节差异的比较分析夏季紫叶李幼苗对照及遮荫处理的叶色要明显淡于秋季;夏季遮荫使紫叶李的叶色明显淡于对照,而秋季连续遮荫却使紫叶李的叶色浓于对照。夏秋季遮荫总体上使紫叶李幼苗和绿叶李幼苗的光合能力显著降低,主要表现为遮荫后其净光合速率日积分值及水分效率日积分值显著降低;遮荫使光合能力显著降低又表现为品种差异和季节差异两个方面,即绿叶李遮荫后光合能力降低的幅度>紫叶李遮荫后光合能力降低的幅度,秋季连续遮荫后光合能力降低的幅度>夏季遮荫后光合能力降低的幅度,这说明夏秋季遮荫对紫叶李的光合能力的不利影响要明显小于绿叶李,秋季连续遮荫对紫叶李和绿叶李光合能力的不利影响要大于夏季遮荫,其可能的原因有五个方面:1.植株生长阶段与遮荫处理时间的差异;2.植株叶片Chl含量的差异;3.植株对弱光利用能力的差异;4.植株光能利用效率及CO2同化能力的差异;5.PSⅡ光合效率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