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从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政策变化轨迹着手,以我国政府颁布的有关普通中小学教育的学制、课程计划、体育课程标准、体育教学大纲为主要历史发展线索(研究对象实体〉,主要是把《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体育卷)以及新世纪的体育课程标准作为分析的材料和依据。对课程政策做深入的剖析与评价,总结出某些带有规律性的经验及教训,为今天的体育课程政策改革提供依据。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我国不同时期中小学体育课程政策的产生、内容、特点及意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政策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解放前虽受到统治阶级的意志、法律法规的制定、经济的发展和经费投入不足等因素的影响,但体育课程政策还是稳步发展,趋于定型,其内容也是越来越充实、完善,课程政策制定越发具有科学性。是当今体育课程政策发展的基础;解放后的体育课程政策采取的是“国家”权力模式,课程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课程政策几乎完全由国家决定,地方和学校都没有课程决策的权力,只能执行国家的决定。这是由当时的历史背景决定的,它保证全国教育的基本水平,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生素质,为建设新时期的体育课程政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呈现出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的新局面,为体育课程政策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开放的体育课程政策是体育健康发展的主要途径,此时期的体育课程政策将教材由“国定制”改为“审定制”,并实行编审分开制度。特别是根据不同地区发展状况,实行了不同的教材,对我们当前体育课程政策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本世纪新一轮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从《课标》研制,组织实施、管理和评价中存在着值得反思和改进的问题,希望通过反思和研究,理清问题,大家共同努力下,使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向着科学、健康、实效和有序发展。两个《条例》明确了学校体育工作的任务,保证了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是体育课程政策贯彻实施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