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是各类高等院校中设计学各专业的理论必修课程。对于学生而言,中国工艺美术史既是重要的专业知识,也是对专业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储备。近年来,由于艺术招生规模扩大,教育教学领域原有各种教学方法、教学制度随之出现各种问题。在此背景下,作为设计学类理论必修课的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也随之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 本文研究对象就是河南省高校设计学类专业的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追溯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的历史,会发现这一课程是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开设的,有着深刻社会原因。随着时代变迁,这一课程原有模式内容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中开始出现各种矛盾,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两方面的研究入手,即该课程在近年来的发展和当前的状况;对这些文献、资料和数据进行一一梳理,便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从而对形成当前课程状况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具体分析。 因此,本文将论述的着重点放在围绕课程的性质地位进行的课程改革构想上。在教育教学的规律中,任何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以及教学实施环节都是建立在课程性质这一基础之上的。所以,科学详细地阐述中国工艺美术史应有的课程地位是课程改革的前提,据此才能对课程目标和课程大纲的进行有效制定。这一思路清晰之后,对课程实施方式的改革、课程考试考核制度的改革等等具体详细的论述便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面临的最大困难正是由于课程定位模糊,教学目标不清而引起的教材滞后、教学内容随意、教学实施环节了无生气。只有相关部门和教学各方面从理念上的真正重视,才能为教材的更新、大纲的制定等教学基础方面提供有力的支持,进而规范教学内容、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和考试考核方式、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使中国工艺美术史在设计学类课程中真正起到核心课程的作用。 希望通过以上的研究论述,对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以及我省高等院校理论专业课程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一些积极有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