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骨质疏松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早期筛查和防治亟不可待。但是,对于2型糖尿病这一特殊人群,骨密度和骨折风险评估模型(Fracture Assessment tool, FRAX)等公认的筛查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方法可能会低估其骨折风险。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高危因素之一。因此,探索2型糖尿病增加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可能机制,寻求可用于早期筛查2型糖尿病骨折的其他危险因素是必要的。已有的研究提示骨转换指标可能是预测2型糖尿病骨折风险的有力指标。但是,目前有关2型糖尿病对骨换化和骨折风险影响的研究大多来自国外,中国的研究较少,前瞻性更是缺乏。再加之中国2型糖尿病人群特点不同于欧美人群。因此,我们希望通过此次前瞻性研究,探索在中国人群中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及其潜在机制。目的1.通过比较2型糖尿病人群和非糖尿病人群基线(2008年)资料,发现骨转换水平和骨密度水平在两组间的差异;2.通过分析血糖水平和糖尿病病程与骨转换指标和骨密度的相关性,了解血糖和糖尿病病程对骨转换和骨密度影响;3.通过COX回归分析比较2型糖尿病人群和非糖尿病人群的5年新发骨折风险,阐明2型糖尿病是否是新发骨折的危险因素;4.根据不同BMI水平分层,验证上述结果,揭示2型糖尿病对骨代谢的影响是否随BMI水平不同而有所差异。对象和方法1.研究对象:参与PK-VF研究5年随访的1100名北京地区绝经后妇女,按筛选标准剔除240名后,共计纳入860名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2.研究方法:1)通过问卷调查采集所有受调者的临床信息,包括年龄、绝经年限、身高、体重、糖尿病病史和骨折史等;2)通过血生化测定检测所有受调者的骨转换水平(包括p-I型胶原羧基端末肽[C-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 Ⅰ collagen,β-CTX],I型前胶原氨基端末端肽[N-terminal prepeptide of type I procollagen, P1NP])、25羟化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血糖、血钙、血磷、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Aminotransferase, AL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LP)和肌酐;3)通过双能X线吸收法(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 A)测定所有受调者的骨密度水平,主要关心腰椎骨密度(L2-4)和股骨颈骨密度;4)通过SPSS进行所有的数据统计分析,具体采用的统计方法包括:[1] Pearson卡方检验比较分类变量的组间差异;[2]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whitey检验比较连续变量的组间差异;[3]一般线性模型方差分析校正年龄和绝经年限后比较骨转换水平和骨密度水平的组间差异;[4] Spearman双变量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分析血糖水平和糖尿病病程和骨转换水平和骨密度水平的相关性;[5]COX回归分析比较2型糖尿病人群和非糖尿病人群的新发骨折风险。结果1.相较于非糖尿病人群,2型糖尿病人群的骨转换水平明显较低(P<0.001),而骨密度水平明显增高(P<0.05)或无差异(P>0.05);2.血糖水平和骨转换水平呈显著性负相关(P<0.001),和骨密度水平呈显著性正相关(P<0.02);3.2型糖尿病人群的新发骨折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人群(10.6% vs.5.8%,P=0.038);4.独立于年龄、绝经年限和股骨颈骨密度,2型糖尿病人群的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HR=2.561),尤其是非主要性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HR=3.613),显著高于非糖尿病人群(P<0.05);5.2型糖尿病和骨折高风险的相关性在BMI<30kg/m2的人群中更为显著(HR总新发骨折=2.864,HR Non-MOF=3.431);6.低骨转换水平和高新发骨折风险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高危因素之一。但是,2型糖尿病者的骨密度水平普遍不低,证实骨密度并非2型糖尿病人群骨折筛查的有效指标。2型糖尿病者的骨转换水平普遍受到抑制,提示2型糖尿病的骨折高风险可能和骨转换水平受抑制有关。但是,低骨转换水平和高新发骨折风险的相关性欠缺提示可能还存在其他机制参与2型糖尿病对骨折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