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凸显的气候变暖问题、能源枯竭问题、环境污染问题、贫富差距问题、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员工权益保护问题、投资者权益保护问题,使得企业自身发展与整个社会发展的矛盾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企业是现代经济社会的基本组织和细胞,是近现代经济社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企业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体现在:它是国民经济增长的核心推动力量、它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它是国家科技进步、技术创新的载体。企业的利益分配关系是整个社会分配关系的核心。在中国,企业与社会是否能够和谐共生成为执政党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企业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问题以及如何促进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共生问题,被理论界和实业界用企业社会责任(CSR)来描述。
中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从经济角度讲,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从政治角度讲,有利于国民生活品质的提升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水平,是中国政府和社会公众所普遍关注的问题,同时更是知识分子的一份责任。
本文以企业伦理理论、社会契约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粗糙集理论和多属性综合评价理论为理论支撑和方法论基础,对中国的CSR评价问题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
1.本文对CSR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历程以及经济转型期的CSR特征进行分析,结论为:(1)CSR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前的企业办社会阶段(1949-1977)和改革开放后的CSR阶段(1978-)。其中改革开放后的CSR阶段又可以细分为三个子阶段,分别是:CSR的产生(1978-1993)、CSR的确立和发展(1994-2005)、CSR的高潮(2006-)。(2)现阶段中国CSR的特征是:CSR面临着中国发展转型期的大背景;政府是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动力;社会公众和媒体的关注是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辅助动力;企业开始接受社会责任理念,但是接受层次较低。
2.本文对CSR评价指标体系的5种典型逻辑框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经济、法律、伦理、慈善四维度逻辑结构中,四者的逻辑关系不明确、四种社会责任的含义存在相互交叉和重叠。(2)经济、社会、环境三维度逻辑结构中,社会维度定义的模糊性使得三者逻辑结构本身存在含义的交叉性以及所导致的评价结果没有针对性。(3)以CSR关键主题来设计评价的逻辑结构,由于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在主题的设置上具有较大的随意性。(4)基于利益相关者和CSR关键主题的逻辑结构,将企业的各利益相关者与CSR主题并列放置在逻辑上有些混乱。从理论上讲,利益相关者理论本身逻辑结构清晰、严密,为CSR指明了方向,适合于回答企业对谁负责这个问题。从实践上讲,利益相关者理论为衡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水平提供了正确方法。综合以上结论,本文选择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CSR评价指标体系逻辑结构。
3.本文对企业应该向哪些利益相关者负责进行研究。除了大部分学者所认同的雇员、消费者、供应商三类利益相关者外,对其他利益相关者也进行了讨论,结论是:(1)从法律、目标利益函数、有限责任原则三个角度看,应该将股东和债权人区别对待;(2)从落实责任与监管实施的角度讲,将环境本身列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不妥,将中国的各级环境保护部门作为企业环境利益相关者的代言人与利益诉求方比较合适;(3)由于社会公众对企业产生的监督力比较小,由媒体来代替公众,监督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比较恰当;(4)政府利益相关者中应该包括社区。由此,本文将中国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分成8类:股东、雇员、环保部门、债权人、消费者、供应商、媒体、政府。
4.本文对国内外相关机构和专家学者在CSR评价过程中所使用的数据收集方法进行分析。对内容分析法、声誉指数法以及综合法中的数据收集方法进行整理、归类,并对它们的优、缺点从数据来源真实性、数据来源客观性、可评价的样本量以及可评价的维度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综合法中的数据收集方法要优于内容分析法和声誉指数法中的数据收集方法。
5.本文对国内外CSR评价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1)基于粗糙集属性重要度定权方法所确定的指标权重,无需提供除问题所需处理数据集合之外的任何先验信息,是对CSR评价指标观测值的客观反映。(2)λ模糊测度将指标间的独立性放宽,仅要求满足单调性。因此,本文所提出的基于粗糙集-λ模糊测度的模糊积分评价模型能够客观反映CSR评价体系各项指标的观测值以及它们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更适合对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水平进行评价。
6.本文对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水平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1)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综合得分为3.1164,属于刚刚及格的水平。(2)从行业得分来看,电信服务行业的综合得分最低,医疗保健行业的综合得分最高,但是各行业之间的分值差距不明显,说明中国各行业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水平差别不大。(3)从区域得分来看,位于东北地区的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全面落后于其他地区的企业。
本文的创新点如下:
1.对中国现阶段CSR的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出四个特点:CSR面临着中国发展转型期的大背景;政府是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动力;社会公众和媒体的关注是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辅助动力;企业开始接受社会责任理念,但是接受层次较低。
2.对中外CSR评价指标体系的逻辑结构、指标内容进行分析。构建基于股东、雇员、环保部门、债权人、消费者、供应商、媒体、政府8个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风险管理能力、公司治理水平、长/短期盈利能力等17个CSR主题和52个指标的中国CSR评价指标体系。
3.对CSR评价中的内容分析法、声誉指数法和综合法中的数据收集方法进行分析,将以上3种方法中的数据收集方法的优、缺点,从数据来源真实性、数据来源客观性、可评价的样本量以及评价维度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指出综合法是目前最合理的社会责任评价数据收集方法。
4.对CSR评价过程中指标权重的获取方法、CSR评价过程中综合得分的计算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将层次分析法和粗糙集属性重要度方法相结合,用于CSR评价指标体系的确权,设计了基于λ模糊测度的模糊积分综合得分计算方法,提出了基于粗糙集.模糊积分的中国CSR评价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