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幼穗分化期高温影响水稻每穗颖花数、结实率和粒重,进而导致产量下降。氮肥可以调控水稻幼穗生长发育和稻穗形成,然而目前关于高温下氮肥施用量如何影响穗分化进而影响水稻产量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晰。因此,本试验的研究目的是探究幼穗分化期高温下增施氮素穗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试验在盆栽条件下进行,选取花期高温抗性品种汕优63(SY63)、Nagina22(N22),花期高温相对较敏感品种黄华占(HHZ)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氮肥供应对穗分化期高温下水稻穗分化与颖花育性的调控及机理研究(3187154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穗分化期高温影响水稻每穗颖花数、结实率和粒重,进而导致产量下降。氮肥可以调控水稻幼穗生长发育和稻穗形成,然而目前关于高温下氮肥施用量如何影响穗分化进而影响水稻产量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晰。因此,本试验的研究目的是探究幼穗分化期高温下增施氮素穗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试验在盆栽条件下进行,选取花期高温抗性品种汕优63(SY63)、Nagina22(N22),花期高温相对较敏感品种黄华占(HHZ)和花期高温敏感品种两优培九(LYPJ)。于幼穗分化二期开始进行不同氮素穗肥施用量处理并进行持续15 d的白天高温处理,其中对照处理(CK)的平均温度是29.6/26.8℃(白天/夜间),高温处理(HDT)的平均温度是35.6/27.5℃(白天/夜间);氮素穗肥设置低穗肥(LN,0.012 g N/kg土)、中穗肥(MN,0.072 g N/kg土)和高穗肥(HN,0.144 g N/kg土)3种氮素穗肥处理。主要结果如下:(1)幼穗分化期高温下增施氮素穗肥提高水稻产量。与对照温度相比,LN处理下高温导致LYPJ、HHZ和N22的产量分别降低46.6%、17.0%和19.2%,高温对SY63的产量没有显著影响;MN和HN处理下高温导致LYPJ的产量分别降低34.0%和24.8%,高温对HHZ、SY63和N22的产量没有显著影响。水稻产量与结实率和颖花育性显著正相关。与对照温度相比,LN处理下高温显著降低水稻结实率和颖花育性,MN和HN处理下结实率和颖花育性降幅小。水稻颖花育性与花粉育性显著正相关。与LN处理相比,高温下MN和HN处理的水稻花粉育性降幅小。因此,幼穗分化期高温下增施氮素穗肥可以提高水稻花粉育性和颖花育性,从而缓解高温对水稻产量的不利影响。(2)幼穗分化期高温下增施氮素穗肥降低植株温度。与LN处理相比,高温下MN和HN处理的LYPJ茎温降温达1.4℃和2.5℃,HHZ茎温降温达0.1℃和0.6℃,SY63茎温降温达2.6℃和3.2℃,N22茎温降温达0.7℃和0.9℃,这些结果表明幼穗分化期高温下增施氮素穗肥能降低植株茎温。水稻颖花育性与茎温显著负相关。与LN处理相比,高温下MN和HN处理显著提高叶面积和有效分蘖数,叶片蒸腾速率增加,从而降低水稻茎温,提高水稻颖花育性,进而缓解了高温对水稻产量的不利影响。(3)幼穗分化期高温下增施氮素穗肥促进幼穗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积累。与LN处理相比,高温下增施氮素穗肥显著增加4个水稻品种的叶片净光合速率。与对照温度相比,同一氮肥处理下高温对SY63和N22幼穗干重没有显著影响,高温显著降低LYPJ和HHZ幼穗干重;与LN处理相比,高温下MN和HN处理的水稻幼穗干重降幅小。水稻幼穗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变化趋势与干物质变化趋势一致。与对照温度相比,LN处理下高温显著降低LYPJ和HHZ幼穗NSC浓度,MN和HN处理下LYPJ和HHZ幼穗NSC浓度降幅小。高温导致水稻颖花育性和花粉育性的减少与幼穗NSC浓度的减少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幼穗分化期高温下增施氮素穗肥缓解水稻幼穗干重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浓度的下降,从而提高水稻花粉育性和颖花育性。(4)幼穗分化期高温下增施氮素穗肥促进幼穗蔗糖积累。与对照温度相比,同一氮肥处理下高温对SY63和N22幼穗蔗糖浓度没有显著影响,高温显著降低LYPJ和HHZ幼穗蔗糖浓度,高温导致水稻颖花育性和花粉育性的减少与幼穗蔗糖浓度的减少呈显著正相关。与对照温度相比,同一氮肥处理下高温对SY63和N22幼穗蔗糖合成相关酶(SPS和SSs)和蔗糖水解相关酶(AI、NI和SSc)酶活性均没有显著影响,高温降低LYPJ和HHZ幼穗蔗糖合成相关酶(SPS和SSs)和蔗糖水解相关酶(AI、NI和SSc)活性,从而导致LYPJ和HHZ幼穗蔗糖浓度降低。高温导致水稻颖花育性和花粉育性的减少与穗部SSs活性(蔗糖合酶合成方向)的减少呈显著正相关。与LN处理相比,高温下MN和HN处理的LYPJ和HHZ幼穗SPS和SSs酶活性降幅小。因此,幼穗分化期高温下增施氮素穗肥缓解了水稻幼穗中蔗糖合成酶(SPS和SSs)活性的下降,幼穗中蔗糖浓度增加,从而提高水稻花粉育性和颖花育性,缓解了高温对水稻产量造成的影响。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及目的国外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在接受氯吡格雷治疗期间的血小板聚集活力变异性很大,CYP2C19*2 (rs4244285)可以显著影响氯吡格雷的生物活化、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以及再发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但也有一些研究认为CYP2C19*2多态性位点并不能显著影响患者的再发心血管事件的风险。目前关于CYP2C19*2位点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效果间的关系尚存争议,且很少有国内相关研究。因此本研究
甘蓝型油菜(canola,oilseed rape)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为人类提供食用油、牲畜业饲料和工业原料。由于巨大的人口压力,人们需要进一步提高作物的产量来满足人类的需求,利用作物的杂种优势是提高作物产量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细胞质雄性不育在油菜杂交种子的生产中应用最广泛。在过去的四十年里,人们在十字花科植物中发现了不同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同时发现了它们的恢复基因(Rf)。大多数恢复
昆虫触角淋巴液内的气味结合蛋白(OBPs)在昆虫嗅觉感知及其它生命过程发挥重要的作用。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是目前亚洲产稻国家重要的迁飞性害虫。前期对褐飞虱触角和其它组织的转录组测序,鉴定出10个NlugOBPs,并明确了 NlugOBP3在褐飞虱中参与嗅觉活动,还可能具有与生存相关的非嗅觉功能,但对于其它NlugOBPs的生理功能仍不清楚。为此,在克隆褐飞虱Nlu
本文通过调整宣化赤铁矿配比研究赤铁矿对生球及球团焙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赤铁矿配比增加,生球落下强度和抗压强度先增加后减小,配比为30%时,生球落下强度和抗压强度达到最大;配比为30%时,焙烧温度为1240℃,抗压强度为2320N/个,综合各项指标,赤铁矿配比应定为30%,符合高炉冶炼的要求。
介绍疼痛管理障碍的概念及内涵,系统综述疼痛管理障碍问卷、疼痛管理障碍问卷Ⅱ及疼痛管理障碍问卷(13个条目版)3种癌症患者疼痛管理障碍评估工具及国内外应用情况,以期为我国癌症患者疼痛管理障碍评估工具的开发、疼痛评估和管理提供参考。
莴苣,包含叶用莴苣(生菜)和茎用莴苣(莴笋),为菊科莴苣属一年或两年生草本植物,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是大众喜爱的主要蔬菜之一。生菜叶缘卷曲性状是重要的农艺性状之一,影响着生菜的感官品质。实验室前期利用散叶生菜S1和油麦菜Y37将控制生菜叶缘卷曲性状的候选基因定位于5号染色体252.34 Mb-253.35Mb区域范围内。本课题对定位区间的16个基因逐一进行功能注释,发现其中一个基因为拟南芥TCP
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minearum)是小麦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FHB)的主要致病菌。赤霉病不仅会造成各种寄主作物减产,更重要的是会产生多种真菌毒素,严重影响食用者健康。禾谷镰刀菌的有性生殖在赤霉病流行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性阶段产生的子囊壳可以在病残体上越冬,其释放的子囊孢子是小麦扬花期的初侵染源。因此,深入研究禾谷镰刀菌的有性发育可为赤霉病防治提供新
目的分别采用N-琥珀酰亚胺-3-[正丁基锡]苯甲酸酯(ATE)、Iodogen法标记AC133.1单克隆抗体(mAb),通过体外、体内实验比较两种标记法的优劣。方法1.腹水法制备AC133.1 mAb。2.ATE法标记AC133.1 mAb。131]与ATE反应得到中间产物N-琥珀酰亚胺-3[131I]苯甲酸酯(131I-SIB),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纯化131I-SIB,131I-SIB与AC1
共析组织在热处理过程中普遍存在,其共析协作生长机制作为一种热处理过程的基本相变现象,广泛的存在于碳钢等材料中。准确获得该过程中的微观组织演变及规律是深入理解相变机制和控制最终组织形态的基础。而现有协作生长研究多集中于共晶转变过程,对共析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同时共析形核生长实验理论的多样性,缺乏直接实验动态观察手段。因此,本文从模拟方面切入,以常用Fe-C二元合金为研究对象,试图建立符合多种理论的
野生大麦(Hordeum vulgare ssp.spontaneum)是栽培大麦(Hordeum vulgare ssp.vulgare)的祖先,因其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与栽培大麦无生殖隔离而被认为是栽培大麦性状改良的初级基因库。大麦的驯化传播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问题之一,至今仍然存在争议。本研究通过对9份近东野生大麦(Wb-NE)、10份中国西藏野生大麦(Wb-T)和10份中国栽培大麦(C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