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色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依赖于红色区域所承载的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它作为我国重要的政治资源,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资源,是我国巩固主流意识形态,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是在尊重和保护资源基础上,深入挖掘其价值并加以开发利用,充分实现其各项功能。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经济增长的动机驱使开发者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了竭泽而渔式地开发,或者畸形地追求红色政治教育功能,罔顾生态自然规律,造成了革命老区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红色旅游业资源的开发不同于一般自然资源或人文景观的开发,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规律性,传统的“物本主义”、“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中心主义”理论不能正确指导红色旅游业资源的开发,甚至容易误入歧途,不是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异化“人”和“自然”,只有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才能正确指导红色旅游业资源的开发。由于红色旅游业资源的开发本质上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中“人”,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具体的、现实的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社会人”,并不是抽象的存在,是有阶级性的,这正好契合了红色旅游资源的属性和特质,体现了对人的培育和塑造。然而,红色旅游业资源的开发必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绿色”永远只能是“底色”、“里色”,而附着在“绿色”身上的“红色”应该是“外色”、“面色”,这样才能保持“红色”的永存和可持续。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理论并不是超阶级的理论,它正视人类实践活动过程中人与自然之间所产生的矛盾,以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解为目的,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论。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比较综合分析法对红色旅游资源开发进行深入研究,立足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理论及方法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试图建立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内在关联性,进一步探讨人与自然的新内涵,力求使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能够在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指导下,破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矛盾,促进革命老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全面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