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2010-2020)》明确指出:要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完善教师培养体系,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近年来,教师教育“一体化”已成为教师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教师职前培养方面已成为热议的话题。教育实习作为高师院校教育实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体育师范生提高教学技能、强化学科知识、树立教学观念最重要的教育实践课程之一,对于体育师范生今后从教生涯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对体育师范生教育实习前后教学能力发展的状况进行实证调查,剖析通过教育实习体育师范生的教学能力是否有显著的提高,教学设计、实施、评价能力的发展是否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并找寻影响体育师范生教学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体育师范生教学能力发展的优化路径,从而检验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果,促进教育实践课程的改革与创新。本研究认为:(一)教育实习后,体育师范生的教学能力有显著的提高,说明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科教育实习模式是有效的。(二)教育实习后,体育师范生教学能力各个维度的发展程度不均衡。提升最显著的是教学设计能力,其次为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没有显著提升。(三)从教学能力各维度的微观角度而言,体育师范生在选择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分析教学对象、运用辅助教学、体育教学组织、突发事件应变、营造教学氛围、学生学业评价的能力发展显著;在布置教学场地、确定教学目标、一般语言表达、纠正错误动作、体育教学管理、技术动作示范、技术动作评定、成绩考核评定、教学自我评定的能力发展不明显。(四)体育师范生的性别、户籍、训练年限、运动等级与教学能力的发展无关,而专业排名、就读高中类型与教学能力的发展有紧密的关联,即专业排名靠前和就读重点高中的体育师范生其教学能力较强。(五)体育师范生认为影响教学能力的因素主要是运动技能的学习、课余活动的指导、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课时的安排和大学教师的指导。根据研究结果,笔者提出以下几点优化建议:(一)构建“U-S”协同培养机制,依靠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协作,形成大学与中小学教育资源互补、基地建设互助、教育理念互促的教育共同体,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交互创生搭建广阔的平台。(二)探索“城乡一体化”教育实习模式,提升体育师范生的教育实践品性,通过“环境反差”,反思大学教育、检验教育质量,培养教学技能扎实和高尚教育情怀的优秀人民体育教师。(三)改善教育课程“理论—理论”模式的灌输,优化实践课程的结构与布局,扩充实践教学的内容与比例,以期贴近实际教学的需要,助力体育师范生教学能力的生成。(四)创建驻地与巡回“双向”实习指导团队,加强对体育师范生的科学化管理,推行“网络化”教研模式,通过微信、人人网、微博、QQ群等网络平台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五)改革教育实习评价方式,借鉴美国“档案袋”评价模式,对体育师范生进行多元化、周期化的组合评价,从而保障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促进体育师范生教学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