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子设计的硅铝质无机除铀材料的制备及其吸附机理研究

来源 :南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5632688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能是我国能源结构中的重要组成,安全发展核电是实现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主要途径。但核燃料循环过程中产生的含铀放射性废水会给生态环境和居民带来安全隐患,需要妥善处理与处置。吸附法作为最有潜力、最经济的方法备受关注。吸附法成功实现的关键是吸附材料的研制,因此如何从分子设计的角度高效地设计和开发吸附材料,改善其吸附效果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基于分子设计的理念使用分子模拟技术建立地聚物和介孔硅分子模型,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UO22+、NO3-和H2O在地聚物和介孔硅孔道间的吸附,扩散过程。以分子模拟的结果为指导,制备偏高岭土基地聚物(MKG)和中空介孔硅(HMS)两类无机硅铝质吸附剂。对比研究MKG1、MKG2、HMS、MCM-41和SBA-15在不同p H、投加量、吸附时间、初始浓度和温度条件下对水溶液中U(Ⅵ)的吸附效果。将分子动力学模拟与实验表征相结合,阐明UO22+、NO3-和H2O在地聚物和介孔硅孔道间的吸附和扩散规律。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使用Na2Si2O5分子模型为初始结构,将结构中的Si成比例的置换为Al,构建不同Si/Al比(3、4和5)和不同孔道宽度(2.5、3.5和4.5 nm)的地聚物模型。在上述模型中分配UO22+、NO3-和H2O并在Clay FF力场下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Si/Al比和孔道尺寸的变化对UO22+、NO3-和H2O吸附和扩散的影响可以用密度分布、离子和水分子与地聚物表面-OH的径向分布函数(RDF)、氢键网络、均方位移(MSD)和扩散系数来描述。结果表明地聚物对UO22+吸附能力最强,其次是NO3-,最后是H2O。它们分层分布于地聚物表面形成双电层,但吸附机理完全不同。另外随着Si/Al比的增大,离子和水分子的吸附率呈下降趋势,扩散能力呈上升趋势。孔道宽度虽然没有Si/Al比对离子和水分子吸附的影响大,但也会对吸附产生很大的影响。UO22+、NO3-和H2O更易在较窄的地聚物孔道聚集。(2)以SiO2玻璃分子模型为初始结构,构建不同孔道尺寸(2.5、3.5和4.5 nm)的介孔硅分子模型。在Clay FF力场下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揭示UO22+、NO3-和H2O在不同孔道宽度介孔硅中的吸附和扩散过程。分子动力学模拟的结果使用密度分布、介孔硅表面-OH与UO22+,NO3-和H2O的RDF、水分子平均氢键数、离子和水分子的MSD和扩散系数来描述。结果表明介孔硅对UO22+、NO3-和H2O表现出不同的吸附能力,且其对离子和水分子的吸附机理与地聚物有一定差异。随着孔道尺寸的增大,界面对离子和水分子的吸附能力减弱,导致它们的扩散能力增强。因此UO22+、NO3-和H2O更易被具有较细孔道结构的介孔硅材料吸附。(3)以分子动力学模拟为指导,制备Si/Al为2且孔道尺寸不同的地聚物吸附剂MKG1和MKG2。在不同p H、投加量、初始浓度、吸附时间和温度下对MKG1和MKG2吸附U(Ⅵ)的行为和机理进行研究。发现具有较细孔径的MKG2吸附效果较好。两种MKG吸附剂在p H等于3的情况下吸附性能最好,吸附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分子动力学模拟和图谱分析表明MKG吸附剂对U(Ⅵ)的吸附以物理吸附为主,化学吸附为辅。MKG分子结构中Na+的自扩散,以及与H+的离子交换增强了表面的电负性,使孔道界面对U(Ⅵ)的静电吸附作用增强,此阶段主要表现为物理吸附。当MKG的部分Na+扩散进入溶液中,其分子骨架需要吸附阳离子保持电荷平衡,此时发生U(Ⅵ)与Na+的离子交换,此阶段表现为化学吸附。当U(Ⅵ)因为静电吸引和离子交换吸附于MKG孔道表面后,MKG表面的-OH与U(Ⅵ)发生配位络合,此阶段表现为化学吸附。(4)以分子动力学模拟为指导,制备平均孔道尺寸为2.5 nm且具有较短孔道结构的HMS,并与孔道尺寸逐渐增大的MCM-41和SBA-15比较对U(Ⅵ)的吸附效果,研究它们在不同p H、投加量、初始浓度、吸附时间和温度下对U(Ⅵ)的吸附行为和机制。结果表明HMS、MCM-41和SBA-15吸附U(Ⅵ)的最佳p H为6,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分子动力学模拟和图谱分析表明介孔硅吸附剂对U(Ⅵ)的吸附作用以化学吸附为主,物理吸附为辅。HMS、MCM-41和SBA-15在p H为6时孔道表面发生去质子化,导致表面电负性增加,这时介孔硅对U(Ⅵ)的吸附主要表现为物理作用,更加窄小的孔道使界面对U(Ⅵ)的静电引力更强。当初步吸附于介孔硅表面的U(Ⅵ)与其表面-OH发生配位络合作用时表现为化学吸附。由于介孔硅表面含有丰富的-OH,因此化学吸附在整个吸附过程中占主导。
其他文献
核用破拆机器人是一种通过遥控控制液压驱动的核工业特种机器人,可根据核设施退役拆除的任务需求配备不同的属具,代替作业人员进入放射性环境进行废物处理与破拆任务,是目前核设施退役与核应急安全救援领域的重要装备。现有核用破拆机器人在进行属具的换装时,需遥控机器人返回安全区域进行去污洗消,再采用人工换装或遥控换装的方式完成属具换装。这种属具换装方式降低了工作效率,不利于核设施退役工程项目成本的控制。针对以上
学位
广泛使用的水泥基材料是多高层建筑室内氡(222Rn)污染的主要源头之一。水泥基材料在长期自然环境作用下,不可避免地发生碳化,可能导致氡析出能力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公众健康。然而,目前对水泥基材料氡析出能力或室内氡污染评估的研究,仅采用短时测量数据或主观既定的常数,均未考虑材料因碳化而发生的氡析出率改变,导致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针对特殊环境下碳酸盐侵蚀和自然环境下二氧化碳侵蚀,研究了碳化反应
铀尾砂、尾渣等铀尾矿属于长寿命、大体量的低(极低)放射性固体废弃物,其常规地表(建库)堆置造成一定的环境和安全问题,而井下干式、胶结充填仍然未能根本解决放射性扩散或铀的浸出等问题。本文以铀尾矿安全高效处置和地下矿山安全高效开采双重目标为出发点,借鉴低、中水平放射性废物水泥固化原理,协调膏体充填、碱激发矿渣、环境功能矿物的共同优势,以铀尾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研、文献检索、室内试验和理论分析等手
压水堆核燃料组件一般由UO2芯块和锆合金包壳组成,芯块与包壳间充有高压氦气。核燃料组件在反应堆中存在非常复杂的堆内行为,在正常运行工况下,包壳材料会受到辐照肿胀、高温高压水腐蚀、辐照蠕变和热蠕变等因素的影响。在极端事故工况下,Zr合金包壳在1000℃高温时会与水蒸气发生剧烈氧化反应,产生大量氢气和热量,氢气的大量聚集会造成反应堆压力容器爆炸,一回路压力边界遭严重破坏,放射性物质向环境泄漏。例如20
背景与目的: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感染可引起沙眼、输卵管炎及不孕等多种疾病,还能促进HPV多个亚型混合感染,增加宫颈癌的发生率。此外,生殖道CT感染可导致机体阴道菌群结构发生显著变化,这种改变是否会反作用于CT感染的发生与发展目前还尚未清楚。近年来,女性不孕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CT作为不孕症的重要病原体,关于不孕女性群体CT感染的流行病学的相关资料甚少。
传统核安保技术存在着保护范围有限,保护力度、保护精细度不够充分的问题,其本质是目前的实物保护技术相对于被保护的对象而言,是一种外在的被动监控手段。放射性物品自身既不能感知面临的危险,也不具备基本应对能力。基于此,本文把当前最新的信息技术引入到核安保领域,以现有的核安保技术为基础,开展放射性物品个体自主智能核安保关键技术的研究。即在放射性容器上加装智能电子设备,使其能感知自身面临的危险,并按照一定逻
柴达木黄牛是我国优良的地方黄牛品种之一,主产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柴达木盆地及其边缘的高海拔地区。柴达木盆地及其周边地区特殊的生态环境、植被状况和地理位置,造就了柴达木黄牛具有较强的抗逆性、耐粗饲和高海拔适应性等特点。当前,柴达木黄牛面临种质资源保护薄弱,选育进展缓慢,且又缺乏相应的遗传学基础数据这一现状。鉴于此,本研究在格尔木市、都兰县、乌兰县、茫崖市和大柴旦行政区共随机采集268头柴达木
口令认证一直是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目前为止最受欢迎最实用的认证方法。随着互联网范围的不断扩大,传统的口令认证协议不足以满足现在日益更新的需求。针对上述问题,设计一个安全高效的口令认证协议是安全研究者都在为之努力的目标。从协议的安全性和高效性出发,本文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研究:设计了一个面向云存储基于双服务器的密钥安全存储协议。云存储应用中,由于加密数据的密钥通常是一个长随机数的字符串,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探讨研究组(冠脉病变组)CC趋化因子配体20(CCL20)和硒蛋白P在血清中浓度水平与冠脉病变狭窄程度的相关性。进一步了解冠脉病变相关发病因素,甄选出更有价值能够防治冠心病的新因子。研究方法:1.选取2019年08月至2020年11月间,于我院心内科住院行冠脉造影检查者,确定研究对象80人,其中研究组为行冠脉造影检查并由两位及以上心内科专家进行评估左主干(LM)、前降支(L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