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去甲斑蝥素抗胰腺癌PANC-1细胞裸鼠原位移植瘤生长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
[方法]
1.建立胰腺癌PANC-1细胞的裸鼠原位移植瘤动物模型,待肿瘤体积达到一定大小时,将荷瘤鼠随机分为2组,按照其接受的药物处理不同分为:生理盐水组(NS组),去甲斑蝥素组(N组,去甲斑蝥素28mg/kg)。各组给药均采用腹腔注射的方法,每3天一次,共6次,每次给药时称量裸鼠体重,实验结束后处死裸鼠,量取移植瘤的重量、长径和短径计算其体积。
2.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移植瘤组织中Ki-67、VEGF、HIF-1α的表达。
3.Tunel法检测移植瘤组织中细胞凋亡情况。
4.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移植瘤组织中Ki-67、VEGF、HIF-1α蛋白的表达。
5.超声造影法检测两组原位移植瘤的血供情况。
[结果]
1.末次用药1周后去甲斑蝥素组的瘤体平均体积为(257.30±40.98)mm3,与对照组(352.00±82.22) mm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组肿瘤质量分别为:对照组0.220±0.04)g去甲斑蝥素组(0.157±0.031)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末次用药以后,各组裸鼠的体重为:对照组(12.0±0.7g),去甲斑蝥素组(16.5±0.9g),两组相比,对照组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Ki-67、VEGF、HIF-1α蛋白在对照组呈高表达,而在去甲斑蝥素组则呈低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Ki-67、VEGF、HIF-1α在对照组呈高表达,而在去甲斑蝥素组则呈低表达,两组各个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Tunel结果显示,各组标本的累积吸光度值分别为:对照组(NS组)(3642±392),去甲斑蝥素组(N组)(6125±1087),与对照组相比,去甲斑蝥素组的累积光密度值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超声造影法检测两组原位移植瘤的血供情况:对照组平均Peak值为(24.6±4.5),去甲斑蝥素组Peak值为(15.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1.去甲斑蝥素组较对照组(NS组),裸鼠的体重变化较小,移植瘤的体积、肿瘤也较小,说明去甲斑蝥素可以有效地抑制裸鼠胰腺癌PANC-1细胞原位移植瘤的生长,从而减轻移植瘤对裸鼠生长的不良影响。
2.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去甲斑蝥素组Ki-67、VEGF、HIF-1α的表达较对照组下降,而Tunel结果显示去甲斑蝥素组明显升高,超声造影法检测去甲斑蝥素组原位移植瘤的血供情况明显减少。据此推测去甲斑蝥素抑制胰腺癌PANC-1细胞裸鼠原位移植瘤的作用与诱导PANC-1细胞凋亡和抑制移植瘤血管生成有关,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Ki-67、VEGF、HIF-1α表达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