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应用生存性增强技术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lingx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格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计算资源来执行大规模的应用,这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机遇。然而,在动态、复杂的网格系统中,恶意攻击或者硬件失效都会导致网格资源的失效,并且失效率远远高于传统的分布式环境中的失效率,这个问题给应用在网格环境中的执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分配到远程站点的任务会因为网格资源的失效而无法正常执行,特别是对于大规模的任务来说,它们需要占用大量的资源,并且执行较长的时间,网格资源的失效可能会导致它们根本无法执行结束。因此,本文就如何保证网格应用在复杂动态的网格环境中持续不间断的执行问题进行了研究,将系统生存性的思想应用到网格环境中,提出了网格应用生存性的概念,研究了网格应用的生存性分析方法和可生存性生命周期模型,分析了支撑生存性模型的关键技术,这对于促进网格技术的发展和实用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网格应用的可生存性作为研究目标,着重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首先介绍了网格计算环境和网格应用的背景,分析了网格应用在网格环境中执行所面临的挑战;然后分析了当前网格安全技术和系统生存性技术的研究现状;最后进一步明确了研究网格应用生存性的意义和必要性。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本文研究所用的系统模型,包括网格模型、失效模型和应用模型,给出了网格应用生存性的定义,对网格应用的生存性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基于离线预防和在线重构的网格应用的可生存性生命周期模型,分析了在该模型中影响网格应用生存性的关键问题,为下文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为了实现生存性模型中的离线预防机制,提出了网格应用生存性的调度目标,实现了同时考虑网格应用生存性和Makespan目标的局部代价函数,然后分别针对网格独立任务应用和网格工作流应用设计了同时考虑应用生存性和Makespan目标的调度算法,该算法能够避免网格应用被调度到失效率高的计算资源上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网格应用的生存性。为了增强在线响应机制中状态检测的能力,降低检测误报率和漏报率,缩短检测时间,我们研究了网格环境中的失效检测机制。当前的失效检测算法虽然通过自适应的预测机制适应了心跳包传输延迟的变化,避免了传输延迟的变化带来的检测误报,但是这些算法都没有考虑心跳包丢失的情况,心跳包的丢失会导致这些算法出现很高的检测误报率,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PUSH和PULL的失效检测算法,该算法基于不可靠的半同步分布式系统模型,解决了心跳包丢失带来的检测误报率过高的问题,并缩短了检测时间。最后我们基于复制机制实现了网格应用的失效响应功能。针对目前复制机制应用透明性和通用性差的问题,本文对透明通用的复制机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网络数据流层次的消息代理机制和灵活的配置机制,给出了一个异步主动复制协议和失效响应协议,实现了一个透明通用的复制代理,该复制代理能够实现复制组中各副本的状态同步以及主副本失效后的响应恢复功能。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基于离线预防和在线重构机制相结合的网格应用生存性模型,设计实现了一个网格应用调度和管理系统,在该系统中,有效利用了上文提出的网格应用生存性支撑技术。最后,通过一个实际网格应用的运行实例,证明了本文提出的网格应用生存性增强技术的有效性。
其他文献
西北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紧缺,往往建设梯级水库承担城乡生活、工业生产、农业灌溉等多项供水任务,由于上下游梯级间的影响、供水保证率不同等原因,水库规模的确定有一定的复杂
企业群众文化是职工文化的家园和坚实大地,是搏动着原始生命、洋溢着生活气息的田野风景。群众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及政治文明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在抗炎平喘的基础上结合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5%葡萄糖液500ml静脉滴注。结果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
目的观察血塞通胶囊联合α-硫辛酸治疗气虚血瘀证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对病人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影响。方法选
云计算作为一项具有革命意义的技术,正在改变着整个IT生态圈,乃至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时至今日,研究者们对于云计算的认识已经趋向于一致。而互联网用户也已逐渐习惯了以Web
基于BGP(Border Gateway Protocol)的域间路由系统作为Internet的核心基础设施,其安全对于整个互联网的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本质上提高域间路由协议的安全性,是我们应对互
面对越来越多医院承担培养临床七年制学生的趋势,医院应从医学生本身出发,从基础知识、临床思维、科研能力和医德医风等方面对临床七年制学生进行有效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