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9年新医改“强基层”战略提出以来,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成为政策关注的重点,政府对公共卫生领域进行了大量投入。然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临床诊疗能力不足的情况仍然存在。2019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推行的县域医共体建设,以提升基层临床诊疗能力、建立分级诊疗格局为核心目标。但由于资源的有限性,这一过程可能会反过来导致公共卫生被忽略和弱化。因此,公共卫生逐渐成为医共体建设关注的重点。浙江省县域医共体建设起步较早,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典型性意义。自2017年医共体试点开始以来,浙江省不仅致力于推动县域医疗卫生机构的紧密合作,且着手推进法人制度、财政制度等领域的体制改革。开展县域医共体建设后,浙江省基层医疗机构门诊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分级诊疗格局逐步确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显著提高,“健康守门人”制度开始推进;新兴公共卫生项目签约率有效提升,医防融合的新服务模式得到推广。但对医共体自身而言,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偏远县域招人难、留人难;家庭医生签约率难以进一步推进;医共体绩效考核体系不完善等。在县域医共体建设过程中,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主要受到事前要素、事中要素与事后要素三方面的影响。为强化医共体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应明确各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推进各单位全方位协同;促进医防融合,加强医疗卫生资源与服务的融合,构建医防协同一体化服务模式;构建以健康为导向的考核体系,设定真正体现健康目标的考核指标和考核比重,并强化考核结果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