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加强,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生活环境质量。氡气在人类生活的空间中是普遍存在的,而环境空气中的氡有77.7%来源于陆地表面释放,其中土壤中氡浓度比地面上空气中氡浓度平均高1000倍,因此研究区域土壤中氡的分布规律与理论模型尤为重要。由于我国幅员辽阔,通过理论模型计算预测土壤氡变化规律不仅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并且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从氡的运移机制开始入手,阐明了其扩散与对流的主要原理和影响因素,针对中国南方典型地区的土壤氡浓度分布规律和运移机制展开研究,同时亦对野外采集的环刀样品做物性分析,基于所得的样品实测物性参数,采用理论模型进行了土壤氡浓度的计算,将模型理论值与实测土壤氡浓度数据进行比较与分析,并对模型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采样深度的土壤氡浓度进行了研究,分别用扩散模型与扩散-对流模型计算了两个深度间的理论比值,并利用实例对此关系式进行验证;最后改进了二层介质的氡传输模型并求出新的通解。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广东中山典型花岗岩地区土壤氡浓度水平较高,第四纪沉积物地区水平相对较低,整个调查区的氡浓度分布范围较大;仅考虑扩散机制的迁移模型与同时考虑扩散和对流机制的理论模型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客观反映实际情况的分布水平。对于花岗岩风化产物堆积地区来讲,扩散-对流模型的理论计算值与实测结果间的相对误差较小,该模型反映花岗岩典型地区的实测水平效果更好;对于第四纪沉积物地区来讲,仅考虑扩散机制的运移模型相对更适用于反映其真实的土壤氡水平。整体来讲,两种模型均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为类似地质背景地区的土壤氡浓度预测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对于不同采样深度的同一测点,两种模型的理论计算值与实测结果的相对误差均在25%内,表明根据理论关系式推算的土壤氡值对反映地区真实深度水平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价值;将改进的二层介质氡传输模型与改进前的模型相比,新模型的第二层通解有所不同,该模型可为进一步的模拟计算及验证工作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