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蛇传”传说是我国流传最广的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其中的主角白蛇从最初吸人精血残忍恐怖的“蛇妖”,到田汉笔下的充满人民性、革命性的战斗女性,其形象变迁的背后隐藏的是不同时代的文化政治变迁历程。田汉根据民间传说“白蛇传”故事改编来的第一个戏剧文本是《金钵记》,然而在接下来的十年多的时间里,田汉从未停止对其的修改。从《金钵记》到24场《白蛇传》再到最终的16场《白蛇传》,时代政治的变迁以及文艺运动和国家意识形态的规训,作者对于新的文艺方向的自觉归顺,使得田汉最终将时代政治的诉求渗进到这一古老美丽的爱情传说故事中。本文意在通过追溯这一剧本的诞生过程和改编历程,探究田汉是如何在时代政治文化大环境等现实因素的“介入”下完成了对“白蛇传”故事的“净化”改编和革命化叙事。此外,为了整体把握田汉对“白蛇传”故事的改编历程,本文梳理了“白蛇传”故事的演变历史以及相关戏剧文本的变迁经过,以期在“白蛇传”传统文本的演变中,更加全面深入地阐释田汉在不断地对古老传说进行改造的时候,是如何将重塑民族国家理想、变革政治文化体制以及建构人民主体新形象的政治诉求渗透进这一文学改编过程中的,并反思主流意识形态的观照在这一文本变迁中所体现出来的深刻影响。为此,笔者以田汉的《金钵记》、24场《白蛇传》和16场《白蛇传》三个版本的文本变迁为重点考察对象,同时对“白蛇传”故事的历史文本以及五四时期改编出来的“白蛇传”话剧文本给予适当观照,以期全面深入分析田汉在文本改编过程中贯注进去的时代话语和艺术希冀。论文第一章主要叙述了“白蛇传”戏剧的历史文本传统,并简要分析五四时代的剧作家在启蒙精神的影响下对“白蛇传”故事所作出的改编,以及《金钵记》的诞生过程。重点探讨的是旧的文本传统以及五四启蒙话语下的改编对田汉的改编所产生的影响。第二章重点探究,在抗战及建国后“反封建”政治革命意识形态的氛围下,田汉对这三个文本的“净化式”改造。田汉不仅剔除了三个文本中的封建性因素,更是在抗战时期以及社会主义建国初期“反封建”的鲜明旗帜下,对文本进行主题先行式的改造。整个修改过程明确地体现出作者对国家意识形态的有意或无意靠拢。第三章则是在“革命话语”的历时性总体观照下,田汉对主人公白娘子、小青以及许仙等依照时代背景、政治要求对文学艺术的创作审美要求给予了必要的“改造”,本文将深入探究这种“改造”背后的内在动机和原因。第四章则总体概述田汉在对“白蛇传”进行改编时的策略,在增改删减的文本变迁过程中完成了对于戏曲改革和主流意识形态规训的回应。同时指出经由田汉改编后的“白蛇传”故事,其悲剧性美学意蕴的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