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进入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数量有了较快的增长。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在FDI的利用上逐渐成熟,FDI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FDI除了作为资本进入东道国,它还能带来技术溢出。技术溢出会通过示范效应、竞争效应、产业关联效应、人员流动效应以及研发合作效应等发生,对东道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及劳动力素质产生影响。同时,我国是一个城乡发展差异巨大的国家,城乡收入差距就是其中一方面。当前我国居民的收入来源中,工资性收入是最主要的一部分,因此我国城乡收入的差异主要在于工资性收入的差异。不少研究表明,FDI能够通过多种机制影响我国的城乡工资差距,技术溢出就是其中的一种。本文将从技术溢出的角度考察FDI对城乡工资差距的影响,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地分析FDI技术溢出的发生途径、传导渠道、吸收能力因素和影响我国城乡工资差距的机制等。论文利用2000-2014年我国的省际面板数据,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从全国范围来看,FDI技术溢出的增加能够起到缩小城乡工资差距的作用。人力资本和R&D存量作为吸收能力因素,对FDI技术溢出影响城乡工资差距的过程起到了显著的中间作用,表现为FDI技术溢出经过这两种吸收能力识别、获取和消化后都扩大了城乡工资差距。对于四大经济区域,实证结果更为复杂。FDI技术溢出对城乡工资差距的影响仅在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显著,但经过R&D存量的吸收后,四大经济区域的FDI技术溢出都对城乡工资差距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从而证明了这一吸收能力因素的重要性。另外,本文加入的其他经济因素对各地区城乡工资差距的显著性、作用方向和影响程度也呈现较大的差异性,这是由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所导致。文章的最后将针对分析结果给出相关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