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乙烯三胺五乙酸改性聚偏氟乙烯螯合膜吸附镀铜废水中Cu(Ⅱ)的研究

来源 :燕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f60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3-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APTMS)和二乙烯三胺五乙酸(DTPA)为主要试剂,制备了DTPA改性聚偏氟乙烯(APTMS-DTPA/PVDF)螯合膜,开展了其对镀铜模拟废水中Cu(Ⅱ)吸附去除的研究,采用扫描电镜(SEM)、电镜能谱(EDS)、X-衍射光电子能谱(XP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技术,对其吸附前后的形态、化学组成进行了测试与表征。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开展了DTPA改性PVDF螯合膜吸附Cu(Ⅱ)的特性研究,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了共存阳离子和有机酸络合剂对其吸附Cu(Ⅱ)的影响,旨为从Cu(Ⅱ)-EDTA溶液体系中Cu(Ⅱ)的吸附去除和回收提供借鉴。课题实施中,首先开展了阳离子Co(Ⅱ)、Ni(Ⅱ)以及酒石酸钾钠(TA)、乙二胺四乙酸(EDTA)有机络合剂共存对改性PVDF螯合膜吸附Cu(Ⅱ)性能影响的研究,评价了其对螯合膜吸附Cu(Ⅱ)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的影响。吸附试验结果表明,与共存Ni(Ⅱ)、Co(Ⅱ)和酒石酸钾钠相比,EDTA对改性PVDF螯合膜吸附Cu(Ⅱ)的干扰作用最为显著。四种物质共存对螯合膜吸附Cu(Ⅱ)的干扰作用大小顺序为:EDTA>Ni(Ⅱ)>Co(Ⅱ)>TA。吸附Cu(Ⅱ)的等温线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热力学函数解析结果表明螯合膜吸附Cu(Ⅱ)的过程为自发的放热反应。DFT计算结果表明,与Co(Ⅱ)和Ni(Ⅱ)相比,螯合膜的APTMS-DTPA官能基团对Cu(Ⅱ)有更高的亲电性,Ni(Ⅱ)共存对Cu(Ⅱ)吸附的干扰作用比Co(Ⅱ)强、EDTA共存的干扰作用比TA强。为有效提高APTMS-DTPA/PVDF螯合膜从Cu(Ⅱ)-EDTA溶液体系吸附去除Cu(Ⅱ)的性能,本研究分析了Ca(Ⅱ)、Fe(Ⅱ)和Fe(ⅡI)加入对螯合膜性能的影响,开展了Ca(Ⅱ)、Fe(Ⅱ)和Fe(ⅡI)共存时螯合膜吸附Cu(Ⅱ)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测试了螯合膜吸附Cu(Ⅱ)的穿透曲线。试验结果表明,该三种阳离子的加入能有效提高螯合膜从Cu(Ⅱ)-EDTA溶液中吸附回收Cu(Ⅱ)的性能,其促进作用顺序为:Fe(ⅡI)>Fe(Ⅱ)>Ca(Ⅱ)。螯合膜从Cu(Ⅱ)-EDTA、Cu(Ⅱ)-Ca(Ⅱ)-EDTA、Cu(Ⅱ)-Fe(Ⅱ)-EDTA、Cu(Ⅱ)-Fe(ⅡI)-EDTA体系吸附回收Cu(Ⅱ)的等温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动力学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穿透曲线解析结果表明,Ca(Ⅱ)、Fe(Ⅱ)和Fe(ⅡI)的加入延长了螯合膜堆的穿透时间和穿透耗尽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EDTA对螯合膜吸附Cu(Ⅱ)的干扰影响。与Ca(Ⅱ)、Fe(Ⅱ)相比,Fe(Ⅱ)共存时,螯合膜对Cu(Ⅱ)的吸附容量分别增加了68%和29%。
其他文献
许昌烤烟适宜种植在化学元素带出的生态地球化学环境。产于分布在各级夷平面上的侵蚀剥蚀低山、丘陵、台地环境以及山前次生分散坡地和河间带机械分散高地等生态地球化学环境
本文提出在电磁法勘探中利用电容电极代替接地电极进行测量的方法技术(简称CIE).通过实例验证,CIE结果与在地面上通过布设电极测量电场的传统电磁法相比,CIE具有效率高、减少
<正> 一、19世纪前拉达克是中国西藏的一部分拉达克(Ladwags),即今西藏阿里以西,以列城(Lch)为中心的地区.此地原为西藏阿里的一部分。公元7世纪初,吐蕃兴起于中国西南的西藏
自2001年开始,学科素养逐渐取代学科知识和学科能力,成为各学科课程的核心目标。现有研究在学科素养的概念、培养策略、评价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也存在专门研究匮乏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时尚的生活,一批指导大众美容穿搭的生活服务类时尚美妆节目应运而生.这些节目定位都市时尚男女,形式多样,内容丰
目的观察细胞周期素cyclin G1在不同年龄小鼠睾丸生精上皮中的表达与分布,初步探讨其在精子发生过程中的生理意义。方法分别选用3周龄、7~8周龄及11~12月龄的雄性昆明小鼠,运
本文针对南黄海微微型浮游生物群落的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主要讨论了聚球藻、微微型真核藻和异养细菌的分布情况。本研究主要涉及8个航次,包括:2006年8月、2007年1月、2
西部开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优质水泥,为水泥工业发展带来机遇。应认真研究西部各区域的地域特征和资源情况,用适于西部地区的新技术改造落后的生产技术,研制、设计出最经济实
为适应FPGA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其在核电仪控系统领域的应用,在分析FPGA技术特性的基础上,从系统安全设计原则、开发过程、硬件设计、工具选用、商品级物项使用方面对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