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伊斯兰教的本土化现象研究——以云南纳古为例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li21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回族为代表的穆斯林社会在发展变迁过程中,其具有伊斯兰教特征的文化传统在不断适应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的过程中经历了冲突、交流与融合,最终形成了多种兼具中国与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而西南地区作为众多少数民族相互杂居地区,这里的穆斯林社会在本土化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基于此,本文选取了云南滇中的纳古地区为调查地,试图对当地回族伊斯兰教的本土化现象进行研究。   文章的第一部分是对调查点基本情况的介绍,其内容包括纳古的自然环境、人口、经济,以及回族的历史溯源、与周围其他民族之间的关系;纳古伊斯兰教的本土化现象主要体现在节日、丧葬、语言文字、民居、宗教场所、宗教派别等几个方面,文章的第二部分主要依照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的划分原则,对上述几个方面进行具体、详细的叙述与分析;文章的第三部分在前文的基础上,对纳古伊斯兰教本土化的动因与特点进行分析、概括,并总结出其在本土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灵活的变化性和信仰的坚定性的特点;文章的最后是内容是对纳古伊斯兰教在巩固当地回族穆斯林信仰的作用、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对当地社会文化的影响这三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其他文献
本论文试图从女性人类学的角度,调查和分析维吾尔族妇女的“恰依”活动,以民族学与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为主,深入到乌鲁木齐女性“恰依”活动当中,以主位和客位的视角、参与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维吾尔族人口从我国西北部农牧地区流入东部较发达地区,由于在语言、宗教和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和流入地的汉族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这些原因也成为了影响其融入的诸多主观
H SE单位组织大检修现场摄影赛,有幅初评为一等奖的图片却因一细节问题被取消了参赛资格,原因是检修现场作业人员虽身着工装,也戴有安全帽,但安全帽的下颌带没有系上。由此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