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游憩性草坪空间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基本组成单元,在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景观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关注人类需求,将其融合到设计中,营造景色优美、舒适宜人的游憩性草坪空间是现今景观设计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而环境心理学可以将游憩性草坪空间使用者的心理需求和行为需求(安全感、归属感、私密性和公共性)与游憩性草坪的空间营造和植物搭配有机的结合起来。国内对于现代草坪业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方向多集中于草坪的生理特性,对于草坪景观的探究,主要集中在草坪景观的平面空间形态以及乔灌草竖向构成等方面,结合环境心理学对草坪进行探究的文献较少。本文从人文关怀的角度,选择了人群可以直接参与互动的游憩性草坪空间进行研究,通过理论和实例研究得出游憩性草坪空间营造的侧重元素和空间偏好。研究内容和成果包括:1.对国内外游憩性草坪空间营造的优秀案例进行解析。内向型的小空间在设计时,为增加空间丰富度需要借助其他园林要素,如地形、水体、雕塑和具有特色的植被等。同时为扩大内向型小空间的感知面积可以巧妙的设置空间入口、草坪边界和游览路线。而对混合型的空间规划时要关注多空间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自然过渡,且每个空间的设计要各具特色又要主从分明。2.通过第一部分的案例研究,总结出游憩性草坪空间营造的主要元素为地形和植物。其中平坦地形具有稳定、开阔的借景面,但是同时易形成安全感低、无视觉焦点的消极空间,而合理的植物设计可增加空间的趣味性。起伏地形则由上凸地形和下凹地形组合形成,具有丰富空间层次,增加空间趣味性的效果。3.结合环境心理学研究的游憩性草坪的空间偏好。发现人群对于草坪绿地的价值认可度较高,并得出人群对四类草坪的偏好从高到低为:林下草坪>疏林草坪>稀树草坪>开敞草坪。而空间感知因子——空间植被丰富度、空间压抑值、空间环境丰富度、空间安全感和空间尺度,均对草坪空间偏好产生了正向影响,其中空间环境丰富度和空间尺度的影响因子最大。在人群特征方面,性别和原风景对偏好分数没有显著性影响,而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的差异与草坪空间偏好均有所不同。19-30岁和60岁以上的人群表现出较低的偏好;41-50岁的人群相较其他年龄段的人表现出更高的包容性;11-18岁的青少年更偏爱疏林草坪;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对景观质量要求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