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贵州省喀斯特地区是中国喀斯特分布面积最大、发育最强烈的高原山区。南方喀斯特大部分地区长期受不合理的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生态系统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土地严重退化,基岩大面积裸露。贵阳市作为贵州省的省会城市,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发育地区,对该区域展开研究具有典型代表性。同时,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较脆弱,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刻不容缓。因此对研究区域进行客观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估,并根据评估内容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为喀斯特区域生态治理和保护提供行之有效的参考依据。本文选择贵阳市作为典型喀斯特研究区域,选取2002年、2009年和2013年这三年的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贵州省统计年鉴数据、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等作为基础数据,借助ENVI、ARCGIS、SPSS等专业软件进行基本的数据处理及定量分析,从建立适合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的评价体系出发,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前人研究成果,建立评价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评价方法及对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行评估和长时间序列的监测,结合灰色关联分析模型阐述生态环境影响的因素并针对该区域的发展提出一些对策。论文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采用完全基于遥感信息的指数方法(RSEI)对贵阳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快速的评价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将绿度指标、湿度指标、干度指标和热度指标耦合而成的影像进行主成分变换,得到的遥感生态指数影像第一主成分特征值贡献率均在75%以上,说明第一主成分集成了四个指标分量中的绝大部分信息,其中绿度指标、湿度指标对生态环境产生正面影响,干度指标、热度指标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将RSEI和EI进行对比分析可知两者变化规律一致,进一步证明RSEI在喀斯特地区的适用性。并对各专题影像和遥感生态指数影像分别提取采样点,进行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得到的规律和主成分分析一致。(2)贵阳市生态环境改善区域远远大于退化区域,贵阳市近10年来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成效显著,生态环境呈现改善的趋势。对遥感生态指数影像进行综合分析,可知遥感生态指数的均值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表明贵阳市生态环境整体呈现变好的趋势。将RSEI按照0.2的间隔进行等级划分并根据红绿法对其进行差值变化检测,可知贵阳市生态环境质量保持不变的区域、退化区域和改善区域面积比例分别为39.80%、10.75%和49.45%。(3)贵阳市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变化显著。采用遥感生态指数对生态环境进行评价克服了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一年只能计算一次的障碍。借助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可看出贵阳市的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变化显著:生态退化区域主要集中在白云区南部、观山湖区东部、南明区中部和花溪区大学城等区域,主要是由于建设用地的增加导致干度指数变大从而引起生态环境质量退化;生态改善区域主要集中在乌当区北部、观山湖区西部、花溪区南部及三县一市(开阳县、息烽县、修文县和清镇市)大部分区域,此区域不存在明显的人为干扰现象,植被长势良好;生态稳定区域主要分布在云岩区、南明区西部等区域,该区域经济建设处于稳定状态,不存在大规模的建设用地扩张等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生态环境趋于稳定。(4)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分析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因素,年末常住人口、耕地面积、建成区绿地率对其影响较大。年末常住人口、耕地面积、建成区绿地率三个指标与RSEI的关联度均在0.8以上,表明控制人口的增长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在此基础上提高人口素质,加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