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MSCT误诊漏诊肝外胆管癌的特征分析及对策目的: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外胆管癌(EHCC)患者的MSCT影像特征,探讨其误诊及漏诊的原因。方法:本实验选取2015年9月至2018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影像资料齐全的、术后病理证实为肝外胆管癌的77例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行MSCT上腹部平扫及增强扫描,观察病变的形态、发生部位、长度范围、强化程度、胆道梗阻程度。结果:77例患者中,5例在MSCT检查前进行了胆道引流等外科操作,影响对病变的观察,并且全部误漏诊,因此在之后的研究中排除这5例。余72例患者中,22例未能诊断EHCC,误漏诊率为30.6%(22/72)。浸润型和肿块型EHCC的误漏诊率(56.3%、10.0%)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门部EHCC、胆总管EHCC总的误漏诊率(23.3%、35.7%)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肿块型EHCC组中,发生于肝门部和胆总管的EHCC误漏诊率(13.6%、5.9%)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浸润型EHCC组中,发生于肝门部和胆总管的EHCC误漏诊率(50.0%、58.3%)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肿块型EHCC组中,<1.5cm、1.5-2.0cm、>2.0cm的肿瘤误漏诊率(16.7%、6.7%、11.1%)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浸润型EHCC组中,<1.5cm、1.5-2.0cm、>2.0cm的肿瘤误漏诊率(66.7%、40.0%、6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静脉期病变呈中度、明显强化患者的误漏诊率(36.7%、26.2%)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延迟期病变呈轻度、中度、明显强化患者的误漏诊率(33.3%、24.1%、35.1%)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2例胆总管EHCC中,胆总管不扩张、胆总管轻度、中度、重度扩张患者的误漏诊率(27.2%、62.5%、50.0%、20.0%)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2例EHCC病例均伴有肝内胆管不同程度扩张,Ⅰ级胆管轻度、中度、重度扩张患者的误漏诊率(33.3%、47.1%、25.0%)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Ⅱ级胆管轻度、中度、重度扩张患者的误漏诊率(57.1%、39.3%、15.6%)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EHCC的误漏诊与肿瘤的形态、Ⅱ级胆管的扩张程度有关,浸润型EHCC误漏诊率高于肿块型EHCC,Ⅱ级胆管扩张越明显,误漏诊率越低。EHCC的误漏诊与肿瘤的长度范围、发生部位、强化程度关系不大。MSCT检查前的胆道引流术等胆道外科操作明显影响EHCC的诊断率。MSCT多平面重组、曲面重组有助于提高EHCC的检出率。第二部分利用ROC曲线确定Ⅱ级胆管扩张、血清CA19-9诊断肝外胆管癌的价值目的:应用ROC曲线探讨Ⅱ级胆管直径、血清CA19-9水平对EHCC诊断的价值。方法:纳入2015年9月至2018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术后病理证实为肝外胆管癌的72例患者(定义为EHCC组),同时选取同时期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经ERCP或临床随访证实为肝外胆管良性胆道梗阻的36例患者(定义为良性病变组),所有患者术前或ERCP前均行MSCT上腹部平扫及增强扫描,并测定血清CA19-9水平。通过ROC曲线分析Ⅱ级胆管直径、血清CA19-9水平及二者联合应用时诊断EHCC的诊断效能,并确定Ⅱ级胆管直径、血清CA19-9诊断EHCC的临界点。结果:EHCC组、良性病变组Ⅱ级胆管直径中位数分别为8.0(7.0-10.0)mm、5.0(4.0-7.0)mm,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HCC组、良性病变组血清CA19-9中位数分别为119.15(47.58-213.98)U/ml、29.59(18.20-128.15)U/ml,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Ⅱ级胆管直径诊断EHCC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7,临界值为6.5mm,敏感度为77.8%,特异度为72.2%。血清CA19-9水平诊断EHCC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13,临界值为39.73U/ml,敏感度为80.6%,特异度为63.9%。两者联合应用诊断EHCC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4,诊断EHCC的敏感度为84.7%,特异度为72.2%。结论:Ⅱ级胆管直径和血清CA19-9水平对于EHCC的诊断具有一定的诊断效能,二者联合应用时有助于提高MSCT对EHCC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