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分析方法,批评话语分析最早是由福勒(R.Fowler)等人在Language and Control一书中提出的(Fowler et al,1979)。它关注语言、权势和意识形态之间的互动关系。批评话语分析的语言学基础主要是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施光,2007)。近来,学术论文作者身份建构已经成为一个被多个领域从不同角度探讨的热门话题。然而,很少学者从批评话语分析角度对此进行过研究。鉴于此,本文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中的相关理论为语言分析工具,对七十篇英汉学术论文摘要作者身份建构进行批评对比分析。其中,英汉学术论文摘要各三十五篇。语料分别随机选自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现代语言》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在2013年至2017年间发表的期刊论文。从批评话语分析角度,借助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本文试图探讨英汉学术论文摘要作者身份建构的异同点,拟解决以下三个研究问题:1.英汉学术论文摘要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意识形态?有何异同点?2.英汉学术论文摘要分别体现了怎样的话语权?有何异同点?3.根据以上两个问题,英汉学术论文摘要分别建构了怎样的作者身份?有何异同点?通过解决以上三个问题,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关于意识形态的体现:1)从及物性系统上看,有相似性和差异性。首先,物质过程均频繁出现在英汉语料中(英语75.3%,汉语46.4%)。英汉语料中频繁出现的物质过程体现出英汉学者均有意使读者相信他们的研究性行为。其次,英汉语料中关系过程、心理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的的使用(英语24.7%,汉语53.6%)体现出英汉学者均倾向于在摘要中表达他们的学术观点。然而,英汉语料中物质过程的出现频率具有显著差异(28.9%的频率差)。因此,英汉学者使读者相信他们的研究行为的意识程度具有差异。英语学者更关注研究性实践活动的介绍,而汉语学者几乎同等关注研究行为和学术观点的介绍。2)从语态上看,只有差异性。首先,被动语态仅频繁出现在英语语料中(66.1%),而汉语语料中仅存在主动语态。其次,英语学者有意通过语态转换来使读者聚焦于他们研究的某些方面。然而,汉语中实现被动语态的“被”字结构通常带有消极情感,因此,汉语学者仅使用主动语态来避免摘要中出现不必要的消极情绪。3)从主位结构上看,有相似性和差异性。标记性主位均频繁出现在英汉语料中(英语63.2%,汉语80.1%)。英汉语料中标记性主位的高出现率说明英汉学者均有意建构一个精炼、连贯的语篇,以便读者获得更好的理解。然而,英语学者更倾向于使用表达方法概念的标记性主位来压缩小句。中国学者则更倾向于使用表达时空概念的标记性主位来为语篇建构情景语境和上下文语境。此外,英汉学者中标记性主位的出现率存在明显差异(16.9%的频率差)。这说明英汉学者建构语篇的意识程度也不一样。汉语学者比英语学者更关注语篇的建构。关于话语权的体现:1)从语气上看,有相似性和差异性。首先,陈述语气均频繁出现在英汉语料中(英语94%,汉语100%),这符合学术写作的要求。然而,作为话语权的潜在资源,疑问语气仅出现在英语语料中,体现英语学者比汉语学者具有更高的话语权。2)从主观情态上看,只有差异性。显性主观情态频繁出现在英语语料中(80.5%),体现出英语学者具有更高的话语权。而隐性主观情态频繁出现在汉语语料中(92.9%),体现出汉语学者具有有限的话语权。根据以上意识形态和话语权的体现,得出以下关于作者身份建构的主要结论:1)从意识形态方面,首先,英汉学者均有意使读者相信他们的研究性行为。因此,英汉学者均建构了一个研究者的作者身份。然而,该意识程度的差异说明英语学者研究者的作者身份较汉语学者研究者的作者身份更凸显。其次,英语学者有意通过使用语态转换来使读者聚焦他们研究的某些方面。因此,英语学者建构了一个信息重组者的作者身份。最后,英汉学者均有意建构一个精炼、连贯的学术语篇,以便读者获取更好的理解。鉴于此,英汉学者均建构了一个语篇建构者的作者身份。然而,英汉学者该意识的程度具有差异。汉语学者的语篇建构者的作者身份较英语学者更凸显。2)从话语权方面,首先,英语语料中疑问语气体现的更高话语权帮助英语学者建构一个控制者的作者身份。其次,英语语料中显性主观情态体现的更高话语权帮助英语学者建构一个显性专家的作者身份。而汉语语料中隐性主观情态体现的有限话语权帮助汉语学者建构一个隐性专家的作者身份。本文为研究学术作者身份建构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不仅能提高读者的批评语言意识,还能给汉语学者的学术写作能力的培养带来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