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河自南宋建炎2年(公元1128年)至清咸丰5年(公元1855年)长达700余年的时间里,在淮北平原上频繁决口、泛滥、改道,使该地区成为历史上最为著名的黄泛区。河南商丘地区处于黄泛平原的核心区,在长期抵御洪、涝、沙灾的过程中,商丘地区古城逐渐形成了与黄泛过程相适应的独特的洪涝景观。由于1949年以后黄河得到有效治理,再未发生决口泛滥,传统的洪涝灾害问题不再突出。商丘地区古城独特的洪涝适应性景观被逐渐破坏以致濒于消失。研究对象选取历史上商丘地区的9个古城:商丘、虞城、夏邑、永城、鹿邑、柘城、宁陵、睢县、考城。运用史料研究、定量分析、实地调查等研究方法,考证自南宋初年至今古城洪涝适应性景观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概括古城洪涝适应性景观的基本模式;总结洪涝适应性景观对于当前城市建设的借鉴意义;探讨古城洪涝适应性景观的保护利用途径。研究将商丘地区古城洪涝适应性景观的历史演变过程分为南宋至清后叶的形成与完善期以及近现代的衰退与破坏期分别予以阐述;将古城洪涝适应性景观的基本模式概括为三个部分:古城城址因黄泛灾害而发生迁移,城市微地形改变、形成外高内低的“城市小盆地”,防洪蓄涝排涝基础设施体系的构建;总结了商丘地区古城洪涝适应性景观对当前城市建设具有四点借鉴意义:重视城址自然条件和建设低成本防洪蓄涝基础设施、利用城市坑塘调节雨涝灾害、形成可循环的城市景观系统、构建区域性洪涝基础设施;提出了构建遗产保护网络和洪涝调蓄网络相结合的洪涝适应性景观保护利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