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生素的毒副作用和致病菌的耐药性都要求抗生素应不断更新换代,传统的筛选方法往往造成筛选重复率增加,工作效率下降。目前新抗生素的筛选一般从筛选模塑、抗生素来源、生物合成技术以及发酵产物的分离提取等方面人手。 本论文首先以抗生素传统筛选模型中的大肠杆菌、产气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啤酒酵母和白色念珠菌为出发菌株,经物理化学诱变,筛选出对四大类抗细菌抗生素、放线菌酮和多烯大环内酯类抗真菌抗生素敏感性不同的八支突变株,由此组成的新筛选模型和微生物发酵液的多种溶剂综合纸层析色谱可以为抗生素筛选的早期鉴别提供依据。 实验选择腐殖酸含量高、微酸性的稻田土作为分离源,分离出60支诺卡氏菌形放线菌,其中No.20能产生一种新结构的抗菌化合物,另两支菌No.12和No.38经鉴定为天然无抗菌活性的菌株。 以No.12和No.38为出发菌,通过澳化乙锭(EB)、硫酸二乙酯(DES)和紫外线诱变实验以及产利复霉素的地中海诺卡氏菌AS.4895蛋氨酸缺陷突变株单亲株灭活的原生质体和No.12、No.38原生质体融合实验。使两支天然无活性的菌株得到了激活,其代谢产物表现出抗菌活性。其中DES+EB的诱变得到一激活变株No.12-12,EB+UV处理得到三支变活株No.38-86、No.12-103、No.12-6,单亲株灭活原生质体融合实验选育出三个活性融合子F12-1、F38-1、F38-2。这些活性株中,所有No.38的变株都产生安莎霉素类抗生素,而No.12的变株中所产的抗生素至少有两种,但在传代实验中,只有No.12-103遗传性状稳定。并能分泌出两种活性物。 实验确定了No.12-103抗菌物发酵工艺,同时对其分离纯化也作了初步探讨。预处理后的发酵液减压浓缩,再经硅胶柱层析、葡聚糖凝胶柱层析以及硅胶GF254制备性薄板层析得到两个单一纯组份,均为淡黄色无晶形固体,易溶于水,溶于甲醇,微溶于乙醇,不溶于氯仿、丙酮、苯、正丁醇和乙酸乙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