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滇西腾冲傈僳族民间歌舞”是音乐与舞蹈高度融合的艺术形式,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随歌唱而舞的“跳嘎”,一类是随奏乐而舞的“三弦舞”。其表现内容涉及滇西腾冲地区傈僳族的悠久历史、丰富民俗、多彩生活,作为传统的自娱性集体歌舞艺术形式代代相传、经久不衰。“跳嘎”,是一种随无伴奏歌唱而舞蹈的歌舞形式,流传着内容丰富的跳嘎调,表演时由具有威望的嘎头领唱,众舞者和之,边歌边舞,音乐形式具有明显的“口传性”特征,其唱词具有严格的文学形式与象征意义,是当地傈僳族珍视的历史文化瑰宝。“三弦舞”,是一种随“小三弦”奏乐而舞蹈的歌舞形式,活动形式较为自由,表现内容较为丰富,“小三弦”作为主要乐器弹奏的曲调,其节奏能直接参与指舞步、歌唱内容能讲故事、乐调情绪能抒感情等,相传“三弦舞”有“七十二调”之说,且一调一舞,每变换音乐调子舞蹈也相应的变化。腾冲傈僳族地区的两类民间歌舞无论从舞蹈形态还是音乐形态,都渗透着丰富的民族生态因子,这两类艺术形式,舞蹈表现内容丰富,音乐曲调优美,唱词语言质朴,承载了民族生命、灵魂和精神的存在方式,是民族历史最真实的表现。本论文通过梳理腾冲傈僳族民间歌舞“跳嘎”、“三弦舞”的歌舞本体特征,将根植于民间的歌舞形态与生态文化背景相联系,以田野考察中搜集的资料为基础,着重对音乐舞蹈形态进行梳理,试图将其形态中的生态意蕴特征进行提炼,分析歌舞形态与生态文化的依生、竞生、共生关系,力求对腾冲傈僳族民间歌舞生态意蕴进行审美研究。论文包括绪论和四个章节共五部分,绪论主要阐述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从民族历史沿革、歌舞生存语境两个方面论述腾冲傈僳族民间歌舞的独特性;第二章重点对歌舞研究对象“跳嘎”、“三弦舞”进行系统的本体特征提取;第三章作为论文的研究重点,在对歌舞形态特征提取的基础上,对歌舞形态中的生态因子进行分析;第四章结合生态与歌舞形态的影响关系,对其生态意蕴进行审美研究,从而找到民族民间歌舞内在存活、沿袭和发展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