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是以椎间盘退变为基本病理基础,导致周围骨与软组织的继发改变,引起脊髓或脊髓通路的压迫,导致临床不同程度的脊髓功能障碍的一种颈椎疾病。CSM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近年来,脊髓型颈椎病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出现神经压迫症状后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严重者需要外科治疗,外科治疗的目的是解除神经压迫,减轻临床症状,促进受损神经功能恢复,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手术方式可以通过前路、后路或前后路联合。随着颈椎管减压技术的不断改进,不同术式的运用,术后颈部骨与非骨性组织的序列改变,颈椎生理曲度、活动度的改变是否影响脊髓功能的恢复,尚存在不少争议。随着手术数量的增多,大部分患者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提高了生活质量。但是一部分病人术后未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出现了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目的探讨颈椎椎体次全切除后施术椎的前移现象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4月,164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资料,男88例,女76例;年龄38~74岁,平均56.2岁;颈前路C4椎体次全切除术31例,C5椎体次全切除术87例,C6椎体次全切除术46例。CT矢状位分别测量手术前后施术椎椎管后壁与相邻上椎体前上缘和下椎体前下缘连线的直线距离,计算两者的差值,以评估施术椎发生前移的程度。运用快速聚类法,将施术椎的移位距离作为变量,根据前移距离的大小,90例归为前移距离较大组,74例归为前移距离较小组。对施术椎前移与颈椎术后曲度改变及施术节段的关系进行分析;术前及术后1周、术后6个月、术后最终随访期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分,观察患者改善率,并对施术椎前移与椎管对角线直径和临床疗效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个月~48个月,平均29.5个月。所有施术椎与术前比较均有不同程度前移,其中最大值3.52mm,最小值1.12mm,平均2.14±1.02mm。根据聚类结果,前移平均距离3.07±0.21mm归为在前移距离较大组,本组90例,占54.9%;前移平均距离1.55±0.32mm归为前移距离较小组,本组74例,占45.1%;施术椎前移与各施术节段无统计学意义(x2=0.01,P=0.996);施术椎的前移距离与颈椎曲度指数存在正相关性(r=0.724);前移距离较大组的颈椎管对角线径减少发生率高于前移距离较小组(x2=4.45,P=0.035);疗效不满意组中出现施术椎前移距离较大患者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疗效满意组(P<0.05)。结论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后可出现施术椎不同程度前移,明显前移可能造成脊髓的再压迫,影响手术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