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基于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关地域性传统聚落的研究日益增多,取得了方方面面很有价值的成果。但在大多数已有的研究中,“地域性”通常是以行政区区划界定的范围,较少关注自然环境基本属性对于聚落地域性特征的影响。包括气候、地貌等条件的自然环境会对聚落建筑的地域特征产生很大影响。当地气候包括日照、温湿度等会影响到聚落的选址和形态;在气候影响下的植被生长对于建筑形体和建筑材料都至关重要。如何根据不同的气候特征和地理环境选择相适宜的建筑类型,传统聚落民居中有许多可以研究和借鉴学习的价值。本论文通过数据分析,总结和归纳国内有关民居气候适应型研究的进展和趋势,以黄河中下游所涵括建筑气候分区——寒冷地区IIA、IIB子气候区作为探讨气候“地域性”的基础,通过分析了黄河中下游流域不同气候区下的民居类型、特征和分布规律,以四合院和窑洞这两大类民居为代表,深入地分析了建筑类型在适应气候性的特征差异,最后以传统民居中适应自然气候、利用自然资源的绿色营造经验去分析和比较民居的气候适应性。力求通过这些差异性反映出气候环境对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为地域性研究提供新视角的引导和资料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