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绝大多数为卵生的硬骨鱼来讲,其受精卵在体外发育,而其赖以发育的水环境中存在着多种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对新生胚胎构成威胁。另一方面,在胚胎发育的早期,硬骨鱼类的免疫系统尚不完善,不能引发有效的适应性免疫,因此必须依赖卵自身储存的各类免疫因子以抵御病原体。业已证明,在多种硬骨鱼中,抗体可由亲鱼合成后,通过储存在卵中的方式传递给子代并在胚胎发育的早期发挥抵御病原体的作用。斑马鱼已被用作研究脊椎动物免疫系统发生和功能的良好材料,然而其母源性抗体的传递还未见报道,母源性抗体是否参与早期胚胎的抗细菌感染作用也不清楚。在本论文实验第一部分中,我们(1)采用TNP-BSA(三硝基苯-牛血清白蛋白)这种半抗原-载体复合物免疫雌性斑马鱼,通过ELISA的方法对其所产卵中抗体的抗原特异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经TNP-BSA免疫后,雌性斑马鱼所产卵中也具有了抗-TNP的抗体。ELISA分析还揭示了雌性斑马鱼血清中和所产卵中抗-TNP抗体水平的相关性,从而证明了斑马鱼母源性抗体的传递。(2)利用抗-斑马鱼IgM抗体,对胚胎发育各时期的胚胎/幼鱼体内存在的母源性IgM进行了Western blot检测,揭示了揭示母源性IgM在受精后持续存在的时间,发现其在受精后的第5天消耗完毕。(3)通过显微注射,向原肠胚时期的斑马鱼胚胎卵黄囊中注入嗜气单胞杆菌(A.hydrophila),这能够导致一些胚胎因感染死亡。注射嗜水气单胞杆菌的同时,向胚胎中注射抗-斑马鱼IgM抗体以阻碍母源性IgM发挥作用,导致了胚胎死亡率的增加。显微注射实验还表明,胚胎中较高母源性IgM的水平能够降低胚胎在遭遇嗜水气单胞杆菌感染后的死亡率。这说明斑马鱼卵内母源性IgM参与胚胎早期免疫。本论文实验第二部分是一个探索性的部分,我们把大肠杆菌(E.coli)与斑马鱼卵提取液孵育,然后对结合于细菌表面上的,斑马鱼卵中的成分进行蛋白质谱分析,最终鉴定出包括肌肉型肌球蛋白、网蛋白、几丁质酶、卵黄蛋白原、肌球蛋白轻链激酶、丝氨酸/苏氨酸蛋白质激酶、LFI蛋白在内的7种能与细菌表面发生结合的蛋白质。根据已有的报道,结合这些蛋白在成体动物中所发挥的作用,讨论并推测了它们在硬骨鱼卵中可能存在的免疫作用。总而言之,本文实验证明了斑马鱼母源性抗体由亲鱼向子代的传递及其在早期胚胎中的免疫功能,揭示了母源性IgM在胚胎中的持续时期。此外,还通过探索性的实验,发现了一批潜在的可能在胚胎发育早期作为先天性免疫因子而存在的蛋白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