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校园欺凌和暴力攻击现象因其普遍性和危害性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然而,亲职化却由于行为的隐匿性常常被大众忽视。大量国外研究表明攻击行为与亲职化有密切联系,并可能对学生身心产生持久性伤害,虽国内也有研究指出亲职化与攻击行为有关,但目前基本处于探索阶段,仍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来明确二者间关系。鉴于此,本研究采用亲职化问卷、自尊量表、攻击行为问卷对安徽省蚌埠市、淮北市、天长市和芜湖市的1013名初中生进行调查。针对亲职化与初中生攻击行为的现状和特点来探讨二者的关系,同时,尝试结合自尊提出调节模型,以此来探讨亲职化对攻击行为的作用机制,为中学生亲职化与攻击行为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提供了研究依据。本次研究结果表明:(1)初中生亲职化整体上属于中下水平,且初三学生亲职化程度显著高于初二学生,而初二学生的亲职化程度显著高于初一学生;其次,家庭经济情况较差的初中生亲职化程度显著高于家庭经济情况一般及以上的初中生;且父母是小学及以下学历的初中生亲职化程度显著高于父母是初中及以上学历的初中生。(2)初中生整体自尊感不高,且生源地为城市的初中生自尊水平高于生源地为农村的初中生,此外,独生子女初中生自尊水平高于非独生子女初中生,且初一和初三学生的自尊感高于初二学生,自尊水平呈U型发展趋势;再次,家庭经济条件越好的初中生自尊水平越高;最后,父母学历处于专科及以上的初中生自尊水平显著高于父母学历低于专科及以下的初中生。(3)初中生的攻击行为整体上属于中下水平,且男生攻击程度显著高于女生,此外,父亲学历低的初中生攻击行为程度显著高于父亲学历高的初中生;母亲文化程度是高中及以下的初中生攻击行为得分显著高于母亲是专科及以上的初中生。(4)初中生亲职化、自尊、攻击行为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5)亲职化和自尊能够正向预测攻击行为,其中功能性照顾、情感性照顾、不公平性、自尊这四个预测变量可以联合预测初中生攻击行为16.8%的变异量。(6)调节效应检验表明,自尊对亲职化和攻击行为的调节效应达到显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