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利用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模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10个副省级城市2006年的统计数据,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生态发展等方面分别对10个副省级城市进行评价,提出各个城市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一些政策性建议。最后又根据科学发展观全面均衡发展的思想对10个副省级城市进行综合评价,得出各个城市的综合发展情况。本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现状。第二章主要阐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主客观赋权法和基于相对熵的组合赋权方法。第三章为经济发展评价,主要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对样本城市进行评价。第四章为科技发展评价,主要从科技发展的角度对样本城市进行评价。第五章为人的全面发展评价,主要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对样本城市进行评价。第六章为社会生态发展评价,主要从生态发展的角度对样本城市进行评价。第七章为综合评价,对样本城市各个方面的均衡发展进行评价并总结。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特色:(1)通过指标的海选和筛选构建了适合于中国副省级城市的经济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考虑了经济、科技、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生态之间的关系,解决了现有指标体系考虑因素单一的问题;通过将各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可直接用于计算得出无量纲化的数据,有效的解决了在一个评价体系中正逆向指标的交叉影响。(2)综合4种赋权方法得出的主观和客观指标权重进行组合赋权,建立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模型。一是改变了现有研究分配权重时无根据的平均分配,或是过分拉大主、客观权重的做法。二是采用相对熵来准确的度量各赋权结果之间的一致程度并进行权重集结,以贴近度度量各赋权结果的可信度,避免了现有度量和检验各赋权结果一致性方法只利用指标权重的排序信息,得到的一致性度量比较粗略的问题。从而使评价得分更为准确,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合理。(3)运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模型,对中国10个副省级城市的截面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针对10个副省级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结果表明,10个副省级城市中深圳、广州、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最好,青岛、沈阳、大连、济南处于中间,成都、西安和哈尔滨的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