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是人类永恒关注的话题。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然而,伴随高速经济增长的背后,却是生态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和经济效率低下等现实问题。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如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如何通过政府环境治理和个体环境保护来缩小收入不平等?要实现环境污染改善和收入不平等缩小的双赢目标,需要对环境污染与收入不平等关系的系统分析与把握。事实上,环境污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是巨大的,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而言更是如此。环境污染已经成为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和缩小收入不平等的重要阻碍因素。那么,环境污染究竟对收入不平等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环境污染影响收入不平等的机制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不仅符合绿色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平衡发展要求,同时也对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环境污染为研究对象,在二元结构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环境经济理论和收入分配理论的基础上,揭示环境污染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在研究思路上,遵循“文献梳理-机制分析和理论建模-指数构建-实证分析-政策建议”的分析思路展开。在研究内容上,详细分析了环境污染影响收入不平等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构建指数和理论模型分别进行宏观和微观的实证分析和机制分析,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研究不足和未来展望。首先,从理论上分别构建了宏观和微观环境污染影响收入不平等的研究分析框架。在二元结构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环境经济理论和收入分配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境污染导致城镇化进程受阻和人力资本受损,从而不利于我国收入不平等缩小的困境。环境污染还影响代际收入不平等,从而不利于我国收入不平等缩小。环境污染还对个体非认知能力积累产生不利影响,最终不利于居民收入不平等缩小。其次,从实证上分析环境污染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分别进行分析。宏观方面,基于时间序列数据测算了1998-2017年我国收入不平等的相关指标,结果显示,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变异系数以及城乡收入比随时间推移呈现倒“U”型趋势,而城乡收入差则处于上升状态。基于面板数据和熵值法测算了1998-2017年我国30个省份环境污染指数和收入不平等指标,结果显示,我国各省份环境污染呈现下降趋势,而收入不平等指标显示,绝大部分省份的基尼系数和城乡收入比呈现倒“U”型趋势,只有一些省份则处于缓慢上升趋势,如河北省。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基尼回归、面板分位数回归、面板门限回归和空间回归模型等的分析结果显示,环境污染对缩小我国收入不平等产生阻碍作用,而政府环境治理能力能够有效降低环境污染,从而对缩小我国收入不平等产生积极作用。影响效应存在显著非线性和空间效应,并且“高污染-高收入不平等”的现象普遍存在。解决内生性问题是本文计量建模的重点,通过联立方程模型、工具变量法和三阶段最小二乘法对参数进行估计,发现环境污染对收入不平等的正向效应依然存在,而政府环境治理则可以改善环境污染从而缩小收入不平等,同时,异质性结果显示资源型省份环境污染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更大。第三,实证分析在宏观视角下环境污染影响收入不平等的传导机制。本文以城镇化作为渠道变量研究环境污染影响收入不平等的作用机制。环境污染通过影响城镇化来影响收入不平等。城镇化是实现经济增长和缩小收入差距的重要途径,而环境污染对城镇化产生不利影响,抑制城镇化进程,进而阻碍了农村居民向城市流动的机会,最终,扩大了城乡收入不平等。环境污染影响城镇化进程,具体表现在:环境污染减少了人口城镇化和损害了经济城镇化,从而扩大城乡收入不平等。在人口城镇化方面,环境污染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城市环境污染的驱赶效应导致了贫困人口或农村人口迁入率下降,导致获取工作机会困难,最后,扩大了城乡收入不平等。在经济城镇化方面,环境污染降低了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减少了产出,损害了工资报酬,对缩小收入不平等产生不利影响。此外,污染严重的地区降低了劳动力的劳动供给时间,导致劳动力的单位劳动工资收入下降,进而扩大了收入不平等。同时,环境污染会损害劳动力的就业质量,具体表现在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例,而增加第一产业的就业比例,长期将导致不同产业的工资报酬差异扩大,最终扩大收入不平等。而政府环境治理的调节作用弱化了环境污染对收入不平等的扩大效应。第四,实证分析在微观视角下环境污染对微观个体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基于CGSS2013年数据构建了环境污染指数,计量模型的结果显示,环境污染对微观个体收入不平等产生正向影响,而个体环保观念和环保行为的提高能够改善环境污染从而缩小收入不平等。具体表现在环境污染显著减少低收入群体的劳动收入,而对高收入群体的影响则不显著,因此,环境污染扩大了居民收入不平等。此外,区域差异显著,表现为环境污染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呈现东中西依次递减趋势。接着微观分析的内生性同样是分析的重点,扩展回归模型和工具变量的结果显示,环境污染对收入不平等的正向影响仍然显著存在。第五,本文还分析了环境污染对代际收入不平等的影响。运用2000-2015年CHNS数据对中国代际收入不平等进行测度,结果显示,中国代际收入不平等随时间呈现出扁平的“U”型分布,父代基尼系数呈现“N”型趋势,子代基尼系数则呈现波浪形变化趋势,父代泰尔指数和父代基尼系数变化趋势相似,而子代泰尔指数则呈现倒“N”型变化趋势。计量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环境污染对代际收入不平等产生正向显著效应,并且存在显著区域差异,环境污染对西部地区代际收入不平等产生不利效应,环境污染表现出“亲贫性”特点。第六,实证分析在微观视角下环境污染影响个体收入不平等的传导机制。本文以人力资本作为渠道变量研究环境污染影响收入不平等的作用机制。环境污染通过人力资本渠道影响收入不平等。人力资本是居民收入增加和缩小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而环境污染对人力资本产生不利影响,从而环境污染通过损害人力资本进而扩大收入不平等。环境污染影响人力资本具体表现在,环境污染通过增加居民医疗健康支出、减少生命年数和受教育年限来扩大收入不平等。不仅如此,环境污染对非认知能力也产生负面效应,表现在高污染地区减少了居民人际交往频次以及减少了有用信息的获取。同时,污染还增加了个体精神上的抑郁和焦虑等不良症状,从而对生产生活造成不利影响,最终扩大收入不平等。异质性分析显示,受教育水平和经济地位较高的群体对环境污染的敏感性更高,从而有效应对环境污染对人力资本积累的不利影响,而受教育水平和经济地位较低的群体对环境污染的敏感性较低,从而忽视环境污染对人力资本积累的不利影响,最终因受教育水平和经济地位的差异性而导致个体收入不平等扩大。而个体环保的调节作用弱化了环境污染对个体收入不平等的扩大效应。与以往研究相比,本文的创新性体现如下:在视角上初次探讨环境污染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系统建立了环境污染与收入不平等的理论和机制分析框架;采用熵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分别构建宏观和微观的环境污染指数;创新性使用政府环境治理能力和降雨量两个环境污染的宏观工具变量,以及个体环保观念和环保行为两个环境污染的微观工具变量;综合采用机器学习、基尼回归、面板分位数回归、面板门限回归、空间面板模型以及有调节的中介模型等计量方法;从宏观分析到微观分析、从直接分析到渠道分析和从当代分析到代际分析,把横向分析、纵向分析和深度分析三者结合进行全面分析;以“环境污染--城镇化--收入不平等”和“环境污染--人力资本--收入不平等”两条渠道为依据展开研究。本文侧重于实证研究,在实证上获得较为新颖的结果,为研究环境污染与收入分配问题带来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