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测度、演化及空间效应研究

来源 :江西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pf4433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大”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创造性地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旨在破解长期以来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城进村衰”、乡村传统产业没落、农村空心化、乡村文化边缘化等现实困境。作为中国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部门和提升人民幸福指数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业具有融合性好、关联性强、带动性大、受益面广等特点,决定了其在乡村振兴历史进程中的特殊地位与独特功能。2018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强调要加强“旅游业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2021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使其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生力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不仅是当前各级地方政府着力推进的重点工作,同时也受到了相关领域研究者的极大关注。如何推进旅游业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已成为新时代区域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重要的理论课题与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在既有文献中,学者们主要针对旅游业引导乡村振兴的单向作用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而从系统耦合视角出发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现象、演变及效应的定量研究尚不多见。有鉴于此,本研究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关系为研究对象,对二者耦合协调内涵机理、时空特征、演化规律及空间效应等问题进行学理分析与实证研究,对于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有序、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理论与实践双重背景下,本文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问题进行系统性研究。在梳理国内外已有研究基础上,以新发展理念、旅游空间结构理论、乡村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空间溢出理论、耦合协调理论为理论基础,以“理论机理分析—要素综合评价—耦合协调测度—时空演化分析—空间效应揭示—路径调控优化”为逻辑主线,建立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研究框架。利用2010—2019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综合采用多指标评价方法、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非参数核密度估计、障碍度模型、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及面板空间计量模型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对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水平进行定量测度,探讨其时空演化特征及空间效应机理,最后提出促进旅游业与乡村振兴系统高质量协调发展优化路径与对策建议,以期完善和丰富现有关于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互动关系研究框架体系,为旅游业与乡村建设高质量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2010—2019年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存在显著的交互耦合关系。在耦合内涵机理上,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通过结构效应、技术效应、集聚效应、生态效应、文化效应驱动乡村振兴发展;乡村振兴通过在产业、生态、文化、社会、治理的全面发展对区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反馈效应。实证研究发现,研究期内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和乡村振兴指数整体水平不高,但均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均值从期初的0.1553增长到期末0.2454,乡村振兴指数均值从0.3197增长至0.4339。各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指数均呈现上升趋势且表现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的区域差异特征。协整关系检验与面板回归分析表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系统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因果关系和动态关联的耦合关系。(2)2010—2019年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表现出不充分不均衡状态。研究期内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均值介于0.466~0.566之间,可分为濒临失调(2010—2012年)和初级协调(2013—2019年)两个发展阶段,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取得明显进步,但离优质协调等级仍有一定差距。省域层面上,江苏、广东、上海、北京、山东耦合协调度大于0.6,属于第一梯队,浙江、安徽、云南、天津、福建、重庆、河南、湖北、江西9省域耦合协调水平处于0.5~0.6之间,其余16个省份得分均值均低于0.5;从区域发展上看,东部地区(0.573)>中部地区(0.511)>东北地区(0.477)>西部地区(0.476);区域内部差异上,东部地区(0.0637)>西部地区(0.0433)>中部地区(0.0225)>东北地区(0.0214);区域间差异上,东部—西部(0.0990)>东部—东北(0.0962)>东部—中部(0.0733)>中部—西部(0.0450)>中部—东北(0.0435)>西部—东北(0.0411),区域间差异是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贡献率超过60%。(3)2010—2019年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呈现“东强西弱、南高北低”空间分异特征,空间集聚性和关联性显著,“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突出。研究表明,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在东西方向上由东至西随地理距离增加而逐级递减,在南北方向上呈“南高北低”的倒“U”型分布格局。研究期内各省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等级逐步提升,从轻度失调向初级协调演进。耦合协调度空间关联性较强,大多呈现“高—高”集聚或“低—低”集聚特征,地理上存在空间邻近同伴效应和溢出效应。耦合协调度冷热点空间分布格局相对稳定,总体呈现以长三角为热点区的“核心-边缘”式空间结构形态,冷点区位主要位于西北和东北地区。耦合协调度标准差椭圆整体走向为东北—西南方向,并且呈现集中趋势,标准差椭圆扁率变小,耦合协调水平空间差异逐步缩小。(4)2010—2019年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一方面,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和空间溢出效应,某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不仅受自身因素影响,还受临近省域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影响机理上,区域经济水平、旅游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和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区位交通和对外开放度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和负向溢出效应;技术创新和政府干预对本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影响不显著,对邻近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另一方面,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也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和空间溢出效应,某省耦合协调度不仅受自身因素影响,还受临近省域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影响机理上,经济发展、环境规制和政府规模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具有直接促进作用,但空间溢出效应不明显;产业结构升级、旅游专业化水平对耦合协调度具有直接影响和溢出效应;城镇化对耦合协调度具有空间溢出效应;科技创新的直接影响和空间效应均不显著。基于上述结论,本文首先提出了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优化路径,即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增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动力;以结构优化为核心,夯实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基础;以绿色发展为保障,筑牢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基底;以文旅融合为手段,突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特色;以制度改革为引领,提升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能力;以民生福祉为旨归,巩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成果。然后,建构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优化路径,包括厚植区域经济基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提升旅游专业化水平,强化旅游驱动作用;重视区域发展差异,加强区域关联合作;加强政策制度引领,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与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一是依据新时代背景和新发展理念,完善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和理论模型,诠释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理论内涵、前提条件及作用机理,验证了中国省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之间交互耦合关系,为未来该领域研究提供了新的论据和事实;二是基于系统耦合协调视角,构建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研究的探索性框架,突破了以往单向作用机制的分析范式;三是将地理空间因素纳入回归分析框架,开创了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影响机理的空间计量分析。尽管如此,今后在评价指标体系优化、时空间尺度细化、空间效应影响机理等方面仍需进行更为深入的跟踪研究。
其他文献
景观生态规划方法是近年来得到广泛应用的科学规划方法。研究将景观生态规划方法与该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实际相结合,依托3S技术,通过对风景区进行景观格局分析,并结合生态敏感性分析、土地适宜性评价、生态价值评估、游憩规划等多维度分析,划分风景区生态功能区,为风景区景观生态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在以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为研究方法的背景下仍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贵阳城市的喀斯特地貌特征明显,地形破碎度较大,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对贵阳市中心城区绿地景观格局的研究对于西南山地城市具有很好的实践价值。首先,对贵阳市的绿地景观类型进行形态学空间格局MSPA分析,提取生态源地与景观阻力面进行成本距离(Cost Distance)计算,生成最小累计成本地图;同时基于最低成本原理,使用成本连通性(Cost Connectivity)工具生成中心城区的潜在生态网络,并对
为了建立一种快速准确鉴别滑液囊支原体MS-Y分离株和活疫苗MS-H的方法,根据滑液囊支原体ppm和deoD基因的2个碱基突变位点序列,运用错配扩增突变分析(MAMA)PCR的方法,设计了2对特异性引物和一对通用引物,用于扩增目的基因,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一种能同时鉴别出MS-Y和MS-H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并检测了该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显示,利用特异性引物的多重PCR方法能同时鉴别滑液囊
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土地的合理分布和使用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因而关注区域土地资源的时空动态与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以Landsat TM和Landsat OLI影像为基础数据,通过提取青岛市2009年、2014年、2019年5种土地利用类型,计算得到土地利用类型斑块的景观指数,并分析了山东省东部沿海快速发展地区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9—2019年青岛市林地、建设用地面
产教融合是深化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渠道。地方院校农科专业如何依托产教融合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改革,围绕区域涉农产业链培养农科人才,这是一个重要课题。在分析产教融合与地方院校农科人才培养间的关系、农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以及产教融合基地在农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的作用的基础上,以霍山石斛产教融合基地为例,提出了地方院校开展农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六点举措,为产教融合背景下地方院校农科专业应用
以陕西省西安市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土地利用状况为研究数据,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土地景观分布及迁移变化情况。通过Fragstats软件计算景观格局指数,结合区域特征揭示景观格局时空异质性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西安市景观类型以地形为分界,北部平原以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南部山区多为林地和草地,景观变化主要集中在平原地区,以耕地流出最为明显。2000—2015年,研究区耕地占比由
<正>剑南春作为一款畅销数十年的经典产品,见证了祖国的崛起复苏,见证了人们生活的变革,而剑南春之所以能有如此成绩,一定要感谢这伟大的时代。国家的繁荣安定,是一切发展的根本保障。祖国犹如一棵参天大树,为我们的生活、成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只有祖国安定、富强、繁荣,才有每个企业、家庭、个人的发展。不止剑南春,其实各行各业都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竞相成长、共享红利。
期刊
现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使得人民物质生活得以提高,居民的劳动收入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社会大众不仅要在物质文化生活上满足人们越来越高、更新的要求,还要在旅游、文化等方面主动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和旅游的现实和潜在需求。因此为弄清楚旅游—经济—文化之间的联系,协调好旅游产业、区域经济与文化产业三者间关系作用和意义极为重大。本文选取陕西省作为研究对象,以2009—2019年为研究时段,主要以产业发展理论、区域
城镇化的迅猛发展导致了土地利用形态与功能的转型,而这一转变在山区尤为明显。同时景观格局的变化是土地利用转型的突出标志,探究两者的关系对于山区土地利用及生态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地处大别山区的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为研究对象,选取1999年、2009年和2019年3期遥感卫星影像数据,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支持下,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对金寨县的景观格局演变特征进行定量分析,并利用主成分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为我国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绘就了路线图。县域城乡物流体系是消费品下行进入乡村、农副产品上行进入县城和城市的主渠道,其协同发展是服务农业生产活动、拉动农村消费、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性支撑。作为打通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的重要载体和通道,县域物流体系无疑是城乡一体化建设与融合发展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