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Ga及Cu-Sn/Ga界面反应中基板溶解和IMC生长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sky_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电子设备形式多样化的发展,柔性电子设备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柔性电子设备对器件弯折性能、便携性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由于液态金属具有保持金属导电性的同时可无限变形,且具有高电导率,高热导率等特点,常温液态金属已成为柔性电子互连的选择之一。Ga和Ga基合金由于其低的熔点、无毒、不挥发等特殊的性质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可用作可拉伸的电线和互连,可弯折天线,柔性传感器,自愈电路和保形电极等。然而,Ga和Ga基合金对其他金属具有强腐蚀性,液体Ga极易与基板发生反应,这限制了其在微电子封装技术中的应用。在本研究中,通过控制温度和反应时间探究Cu/Ga和Cu-Sn/Ga界面IMC的生长情况和基板的溶解程度。使用SEM,EPMA和其他分析方法表征样品界面金属间化合物的形貌、化学组成、基板溶解和IMC生长动力学。Cu/Ga在100℃而150℃反应不同时间,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Cu基板的溶解程度增大,但溶解速度和IMC生长速率随时间降低。Cu/Sn界面反应在260℃下进行2小时后,与液态Ga在100℃下反应不同时间,其铜基板的溶解动力学和IMC的生长动力学表明,Cu3Sn层在Cu-Sn/Ga反应期间充当Cu基板的阻挡层,显著减缓了铜基板的溶解和IMC的生长。随着Cu3Sn层消耗完全,Cu基板的溶解速度明显增加。这项研究的目的是增强对低温下Cu-Sn/Ga界面反应的理解,以备将来在电子工业中用于柔性设备。
其他文献
浮法玻璃是当今世界生产效率最为高效、生产质量良好的平板玻璃生产方式之一。为了进一步优化浮法玻璃的生产效率,除了改进浮法玻璃的生产制造工艺外,还需要在浮法玻璃生产线的成型区域对玻璃厚度等重要参数进行长期实时的监测。尤其当浮法玻璃生产线开始对玻璃厚度进行转换时,对于玻璃厚度的实时监控显得极其重要。本文根据浮法玻璃生产行业的应用需求和现有技术的局限性,研制了一套基于游标调谐分布式布拉格反射(Vernie
面对着日益增长的无线数据流量需求,毫米波通信以其丰富的频谱资源成为了支撑高速无线通信的重要技术。同时,随着5G商用的进一步铺开以及未来6G网络带来的智慧城市、自动驾驶等新兴产业,毫米波通信所具有的超低时延、超大带宽的特性将使其成为促使新业务发展的最佳驱动力。但是,由于毫米波信号频率高、波长短等特点,毫米波通信系统的信道衰减剧烈,导致其传输距离大大缩短。为了克服这些缺点,毫米波通信系统常采用高度定向
微波光子技术在新一代雷达系统、宽带无线接入网以及超宽带微波光子信号处理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电光调制器是高速光纤通信系统、超宽带微波光子系统的核心器件之一,其主要功能是将数字电信号或高载频模拟电信号调制到光波上,从而进行光域传输或处理。硅-有机复合光子集成技术融合了与CMOS兼容的硅光加工工艺和聚合物材料的高电光系数特性,在高性能集成微波光子系统中极具应用潜力。本论文对硅-有机复合集成电光调制
随着无线系统对大容量、高速率通信需求的提高,为开发更多有效频谱、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多功能需求,探索具有宽频带、高定向和低成本的天线一直是无线系统的热点研究之一。其中,宽带天线可以有效缓解当前通信设备数量的快速增长问题,高定向天线可以增大无线系统的通信距离。因此,本文分别基于磁电偶极子和超表面结构设计了三种高性能的宽带定向天线,并基于模式分析对天线进行性能分析和优化指导。首先,磁电偶极子具有宽带且稳
有机薄膜晶体管(OTFT)以其可低温溶液处理、分子结构设计灵活的优势在存储器、传感器、有机集成电路等有机电子领域备受关注,而商业化OTFT制造的主要挑战是提升其电学性能及开发廉价的高效率制造方法。本文主要对OTFT器件的关键结构-有源层进行研究,以提高晶体管性能、高效率制备为目标,开展了工艺方面的研究探索和尝试。以聚3-己基噻吩P3HT OTFT为研究对象,电喷印工艺制备有机半导体P3HT直线结构
随着集成电路的发展,对芯片集成度以及对电性能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三维封装技术发展迅速,铜作为互连材料由于低阻抗和高的导电率广泛应用于三维封装技术中,其中化学机械抛光(CMP)工艺是铜互连技术中实现局部和全局平坦化的常用技术手段。在互连技术中有着较高去除率和平坦化的要求,在达到要求的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CMP过程中抛光参数众多,抛光环境复杂,工艺参数控制困难;新的抛光垫、抛光液在使用时特性分析困难;
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雷达广泛应用于目标跟踪和目标定位等领域。其中多基地MIMO雷达在目标定位时具有更高的目标定位精度。基于耦合张量的方法因其在多数据集融合方面特有的优势比传统方法更适用于多基地MIMO雷达的目标定位。本文将耦合张量分解算法应用于多基地MIMO雷达的目标定位,旨在更有效地利用多个接收信号间的耦合关系,从而更准确地计算出
金属表面等离激元共振在图像传感、生物医学领域有重要应用;宽带隙半导体纳米线被广泛应用于高温、高频下的大功率器件和光电子器件中,两种结构都可实现对电场的集中与增强。但是两者的共振对电场的放大作用有限,最终光热转换效率不高。随着微纳加工工艺的不断发展,对合成纳米线形状、尺寸的调控以及排布已不是难事。在此基础上,本论文希望充分利用金属纳米颗粒的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效应的产热:引入氧化锌纳米线的漏模共振对太阳
目标识别与定位技术研究在无线电监测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通信设备的普及应用,电磁环境日渐复杂,无线电监测技术的优化愈加迫切。作为目标定位参数估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延估计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而在时延估计中,传统时延估计算法多聚焦于高斯噪声的研究,在同频干扰与脉冲噪声共存的复杂电磁环境下性能衰退严重,或者多针对高斯噪声及多径环境下的问题,未消除脉冲噪声对时延估计性能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