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

来源 :延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__luc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血清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FAR)是一种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易于测量的新型炎症指标。本研究旨在探讨在冠心病(CHD)患者中FAR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分析FAR在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中的差异,及其与己建立起来的全身炎症标志物的关联性,探索FAR用于预测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回顾性选取了391例于2020年1月-2021年1月因胸闷等心前区不适症状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心脑血管分院心内科就诊并首次行冠脉造影(CAG)检查确诊的CHD患者,同期随机纳入242例冠脉CTA检查结果为阴性的患者组成非冠心病(Non-CHD)组。收集并如实记录以上纳入患者住院期间的基线特征,实验室化验指标、血管造影数据。记录所有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常规中检验到的血清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血小板计数(PLT)、淋巴细胞计数(LY),计算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根据凝血七项检查检验到的血清纤维蛋白原(FIB)、白蛋白(ALB)水平,计算血清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FAR),参照冠心病相应临床类型诊断标准,将CHD患者划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P组)共95例,年龄43-86岁;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组(NSTE-ACS组)199例,年龄47-87岁;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组(STE-ACS组)97例,年龄40-83岁。CHD患者按照冠脉三大主支血管的病变数目,分为单一冠脉病变组188例,双重冠脉病变组121例,三重冠脉病变组82例。其中,多重冠脉病变被定义为包括双重冠脉病变和三重冠脉病变在内的2种血管病变。将CHD患者以Gensini评分(GS)等于20为临界点,分为低GS组(GS<20分)108例,和高GS组(GS≥20分)283例。根据预测高GS价值最大时的FAR临界值6.16,将CHD患者划分为低FAR组(FAR<6.16)136例,高FAR组(FAR≥6.16))255例。比较分析:1.临床类型分组(SAP组、NSTE-ACS组、STE-ACS组与Non-CHD组)四组间:⑴一般临床资料的差异;⑵炎症指标(FIB、ALB、FAR、hs-CRP、NLR、PLR)的差异;⑶CHD三种不同临床类型分组间GS的差异性。2.Spearman相关分析评价:CHD患者中FAR与已经建立起来的炎症指标(hs-CRP、NLR、PLR)的相关性。3.FAR与冠脉病变程度:⑴不同冠脉血管病变数目分组间,FAR及不同炎性指标(FIB、ALB、hs-CRP、NLR、PLR)、GS的差异性分析。⑵高、低GS两组间:(1)一般临床资料的差异性比较;(2)FAR及不同炎性指标(FIB、ALB、hs-CRP、NLR、PLR)的差异性比较。4.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讨论GS与FAR及不同炎性指标(hs-CRP、NLR、PLR)的相关性。5.FAR对冠脉病变程度的预测价值及临床应用价值:⑴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FAR、hs-CRP、NLR、PLR等相关指标是否为高GS的独立预测因子;⑵应用ROC曲线分析FAR、hs-CRP及两者同时应用(FAR+hs-CRP)对高GS预测能力;⑶FAR临床应用价值:比较高FAR、低FAR两组间三重冠脉血管病变发生率、STE-ACS发生率及GS的差异。结果:1.SAP组、NSTE-ACS组、STE-ACS组与Non-CHD组四间年龄、BMI在单因素方差分析中均未见统计学差异,各组间男性、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吸烟者的比例,使用χ2检验均未见显著差异;将TC、ALT、CRE指标进行Kruskal-Wallis H检验,未见明显差异(P均>0.05);CHD三组TG水平均显著高于Non-CHD组(P均<0.05),不同临床类型CHD组间两两比较时,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LDL-C水平在四组间随冠脉病变临床类型的加重而逐渐升高,组间两两比较除在ACS组间(NSTE-ACS组、STE-ACS组)比较,LDL-C水平未见显著性差异外(P>0.05),其余组间两两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均<0.05);HDL-C在CHD组明显低于Non-CHD组,CHD组组间比较发现SAP组明显高于STE-ACS组(P<0.05),而NSTE-ACS组分别与SAP组及STE-ACS组进行比较,均未见显著差异(P均>0.05)。2.FIB、NLR、hs-CRP在各组中比较趋势为:Non-CHD<SAP组<NSTE-ACS组<STE-ACS组;而ALB在Non-CHD组>SAP组>NSTE-ACS组>STE-ACS组,FAR:Non-CHD组<SAP组<NSTE-ACS组<STE-ACS组,在四组间两两比较时发现:SAP组FIB、FAR、NLR虽均高于Non-CHD组、ALB水平降低,但两组间进行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均>0.05),而在不同类型CHD三组组间两两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均<0.05)。PLR在STE-ACS组显著升高,明显高于其余三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三组间组内两两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均>0.05),hs-CRP在四组间两两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均>0.05),可见FAR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冠心病炎症负荷状态及冠脉病变的稳定性。3.GS在CHD三组间的比较为:SAP组<NSTE-ACS组<STE-ACS组,但NSTE-ACS组与STE-ACS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GS均明显高于SAP组(P均<0.05)。4.FAR与已经建立起来的全身炎症指标的关联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FAR与hs-CRP、NLR、PLR均呈正相关(rs分别为0.822,0.463,0.296,P均<0.001),FAR与hs-CRP显著相关。5.在三组不同冠脉血管病变数目分组间FIB、FAR、hs-CRP、NLR、PLR均随着冠脉血管病变数目的增加而呈升高趋势,ALB水平则呈下降趋势。其中,多重冠脉病变组(双重冠脉病变组+三重冠脉病变组)与单一冠脉病变组比较,FIB、FAR及hs-CRP在多重冠脉病变组显著升高(P<0.05),而ALB在多重冠脉病变组显著降低(P<0.05),FIB、FAR、ALB、hs-CRP在多重冠脉病变组之间均未见显著差异。NLR、PLR在三重冠脉病变组均明显高于单一冠脉病变组和双重冠脉病变组(P均<0.05),而在双重冠脉病变组和单一冠脉病变组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均>0.05)。GS随冠脉血管病变数目的增加也呈升高趋势,三组间两两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均<0.05)。可见,FAR、hs-CRP在评估冠脉病变血管数目方面优于NLR、PLR。6.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高、低GS组间的年龄、BMI差异性,结果均未见显著差异(P均>0.05);两组间男性、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吸烟者的比例,应用χ2检验仍无显著差异(P均>0.05);对两组间TC、TG、ALT、CRE进行Mann-Whitney U检验,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LDL-C在高GS组显著升高,而HDL-C在高GS组显著降低(P均<0.05)。7.高GS组FIB、FAR、hs-CRP、NLR、PLR明显升高(P均<0.05),而ALB水平明显降低(P<0.001)。8.各项炎性指标与GS相关性研究发现,FAR(rs=0.407)?FIB(rs=0.325)?hs-CRP(rs=0.394)?NLR(rs=0.303)?PLR(rs=0.170)均与GS呈正相关关系;而ALB与GS呈负相关(rs=-0.333),显然FAR与GS的相关性最强?9.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AR(OR=1.274,95%CI:1.035-1.567,P<0.05)、hs-CRP(OR=1.757,95%CI:1.069-2.887,P<0.05)是高GS的独立预测因子,可以用于预测冠脉病变程度。10.高GS的FAR截断点为6.16[SN 76.7%,SP 64.8%,曲线下面积(AUC)为0.751,95%CI:0.698-0.804,P<0.001],hs-CRP的截断点为2.41(SN 74.9%,SP 64.8%,AUC为0.729,95%CI:0.671-0.788,P<0.001)。应用FAR+hs-CRP预测高GS的截断点为8.66(SN 72.8%,SP 68.5%,AUC为0.761,95%CI:0.708-0.815,P<0.001)。可见,FAR预测高GS的AUC高于hs-CRP,而同时应用两项指标预测高GS的AUC最大。11.高FAR组三重冠脉血管病变发生率、STE-ACS发生率及GS均明显高于低FAR组,均具有显著差异(P均<0.05)。提示着冠心病患者FAR水平超过6.16时,三重冠脉血管病变和STE-ACS发生的可能性更大、冠脉病变更严重,FAR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结论:1.新型炎症指标FAR随冠心病临床类型的加重而呈升高趋势,有助于评估冠心病患者炎症负荷状态及冠脉病变的稳定性。2.FAR与已建立起来炎性指标呈正相关,与冠脉GS呈线性正相关,与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程度关系密切。3.FAR为高GS的独立预测指标,同时应用FAR、hs-CRP可以提高对高GS的预测价值。4.FAR有助于评估冠心病患者冠脉血管病变数目及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目的:1.调查PTB患者不良生活行为习惯,了解不同年龄段人群生活行为习惯差异。2.探究不良生活行为在内的多种因素对PTB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影响,旨在为早期生活方式干预提供一定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2月延安市第二人民医院行问卷调查的413例PTB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段划分标准[19],分为青年(18~44岁)、中年(45~59岁)、老年(≥60岁)。分析不同年龄段PT
目的:1.明确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3(CTRP3)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2.探究血浆CTRP3与AMI后患者心室重构的相关性。方法:按照2019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报道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中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为原则,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6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东关分院心内科就诊,并首次确诊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目的:初步分析NAs经治CHB患者序贯联合Peg-IFN的临床疗效,为更多的CHB患者追求临床治愈提供真实数据。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经NAs治疗≥1年的CHB患者。按纳入、排除标准最终录入60例患者,序贯联合组纳入30例患者,按1:1比例入组30例NAs单药治疗者作为对照。序贯联合组在继续NAs治疗同时联合Peg-IFNα-2b;NAs单药组继续口服NA
目的:分析ALT<2ULN的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临床转归,按照是否给予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分为治疗组和未治疗组。分析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各项指标的差异以及不同时间患者的病毒学应答率,统计治疗过程中患者HBsAg阴转、肝炎活动、肝硬化、肝癌的发生率并评价药物安全性。比较两组患者基线和随访终点各指标的差异及HBsAg阴转、肝炎活动、肝硬化、肝癌的累计发生率,为临床医生的精准治疗提供
学位
锌作为一种结构、催化和信号成分,在生物体许多生理过程起着关键的作用。它也是病原细菌生长所必需的,不但参与各种代谢过程和毒力发挥,而且在感染宿主和定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是医院内引发感染的最常见病原菌之一。目前在铜绿假单胞菌中已发现包括Znu ABC、HmtA、CntRLMN等多种锌离子摄取系统,这些摄取系统保证了铜绿假单胞菌在锌离子匮乏环境中尤其是在宿主体内的正常生长
目的:本课题将通过对比健康人群和非阻塞性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nonobstructive coronary microvascular disease,NOCMVD)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NLRP3蛋白、mRNA表达量以及血浆中IL-18、IL-1β表达量,探讨NLRP3炎症小体与非阻塞性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心脑血管病
模糊控制模型是研究复杂非线性系统的有效方法之一,相关研究成果已在现代化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区间二型模糊控制模型为深入研究带有不确定参数的非线性系统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基于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采用先进的矩阵不等式方法,针对离散时间区间二型模糊双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控制器设计、耗散性控制以及观测器设计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到了新的稳定性理论和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取得以下三个部分研究成果:第一部分:针对
目的:在既往报道的FAR、GGT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影响的基础上,本研究主要探讨FAR、GGT与首次患ACS的NSTEMI患者进行PCI治疗后1年发生MACE事件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主要纳入2018.12-2020.2的所有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诊断为NSTEMI的患者,依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后剩余140例,收集患者入院时基线资料,在1、3、6、9、12个月分别对其进行随
目的通过研究碱性磷酸酶与白蛋白比值(APAR)、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白蛋白比值(NPAR)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探讨APAR、NPAR评估ACS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收集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东关分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确诊为ACS的患者227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CAG)结果、实验室生物标记物及心电图表现将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