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裂缝是影响致密砂岩储层高产及稳产的关键。在对国内外该类储层裂缝研究现状系统调研及近期成果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裂缝的类型及形成机理[1]。本文通过油藏储层连通性、井间示踪剂、干扰试井、水驱前缘测试等与动态相结合的方式对见水方向准确识别,并对裂缝贯通区井网加密方法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区裂缝主要是在燕山期形成的E-W向、S-N向裂缝和喜山期形成的NE向裂缝。现今构造应力场在盆地内部的的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是北西向,因此,在现今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和北西向的裂缝平行,具有较高的开启程度。(2)通过对动静态裂缝测试技术(示踪剂测试、干扰试井、水驱前缘测试、注水指示曲线测试、吸水剖面测试等),并结合油田生产动态及砂体连通情况,判定B209区高渗带33条,裂缝28条;B216区高渗带11条,裂缝6条;B155区高渗带19条,裂缝19条。(3)研究区裂缝见水受北东-南西向现代应力场控制作用明显;同时裂缝具有一定的相控规律,水下浊积扇扇中边部裂缝相对发育;随着开发的进行,在注水过程中应力“均一化”,与现代应力场共轭方向裂缝容易开启导致见水。(4)目前井网适应性分析表明,各区块裂缝与井网基本适配,建议对水淹区,进行局部井网调整,菱形反九点井网通过变排距的加密井网调整,五点法井网采用等排距加密线状注水,并对各区提出了加密井位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