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急性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临床上一种较常见的缺血性损伤,缺血可致肾血流量降低,造成肾小管坏死,肾小球堵塞,而缺血后随之而来的再灌注可因缺血的严重程度而引起不同程度的肾脏形态学改变。本实验旨在研究瑞芬太尼预处理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探讨瑞芬太尼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及机制;观察分析瑞芬太尼预处理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0只(体重250±20克),随机分为4组:A组(假手术组):麻醉开腹仅切除右肾,并在尾静脉泵入一定速率的生理盐水30min;B组(缺血再灌注组):麻醉开腹切除右肾,在缺血前输注一定速率的生理盐水30min;C组(低剂量瑞芬组):缺血前30min瑞芬太尼从大鼠尾静脉恒速(0.5μg·kg-1min-1)泵入;D组(高剂量瑞芬组):缺血前30min瑞芬太尼从大鼠尾静脉恒速(1μg·kg-1min-1)泵入。A,B,C,D四组大鼠均取平卧位,腹部正中切口,切除右肾,以避免健侧的代偿作用。B,C,D组均用无损伤动脉夹夹闭左侧肾蒂,45min后取下血管夹,如果肾脏从暗紫色转成红色说明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建立成功,关闭大鼠腹腔并放入鼠盒中继续饲养待再灌注24h后,再次麻醉大鼠,心脏采血2ml测定肌酐,尿素氮。同时取大鼠肾脏,肾脏取出后选取左肾上极用锋利刀片切成大约1×1×1mm大小,用戊二醛固定后放入冰箱以备送电镜观察,再切取两小块放入冰箱冷冻以制作组织溶浆检测肾组织中SOD、MDA含量,剩余肾脏用4%多聚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并照相。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数据均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认为对比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肾功能结果: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24小时后,B组中BUN和Cr结果显著高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和D组与A组中的BUN和Cr相比也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与D组相比较,C组中BUN和Cr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肾组织中SOD含量:本实验结果显示除A组外,各实验组在缺血再灌注24小时SOD活力水平均降低,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其他三组比较SOD活力水平均低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和D组比较,D组SOD活力水平明显高于C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肾组织中MDA含量:本实验结果显示除A组外,各实验组在缺血再灌注24小时MDA含量均增高,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其他三组比较MDA含量均高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和D组比较,D组MDA含量明显低于C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光镜结果:假手术组中观察到肾脏结构完整,肾小管排列正常,无水肿及炎症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肾脏缺血再灌注组中观察到肾间质充血,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混浊肿胀,空泡变性,上皮细胞有变性坏死;瑞芬太尼预处理组(C组和D组)中上述病理变化较缺血再灌注组轻,只见部分肾小管有轻度肿胀,肾小管上皮细胞有轻度水肿。5电镜结果:假手术组中可见正常细胞为主,核膜完整,形态规整,肾小管和肾小球结构正常;在缺血再灌注组中可观察到肾小管上皮内质网扩张,微绒毛紊乱,线粒体明显肿胀,嵴内隙扩张,微绒毛脱落等病理改变;瑞芬太尼预处理组(C组和D组)中上述病理变化较缺血再灌注组轻,形态结构趋于正常,只见个别染色质团块状,单个肾小管上皮轻度水肿。结论:1瑞芬太尼预处理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2瑞芬太尼预处理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与减轻氧自由基的损伤有关系;3瑞芬太尼预处理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在一定的范围内随泵入速率的增加而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