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里教化——农业社会最有效的治民手段,能够从诸多方面加强对人们内心的控制,从而形成一种有别于政策与法律的约束机制,其最终目的是保证乡里的安定与国家的长治久安。“教化”一词始于何时已不好察考,定州汉简有“何谓以教化之”一语,是目前笔者所见较早者。西汉是中国古代注重乡里教化的一个有代表性的时期,同时也是为后世奠定基础的时期,其缜密严谨的教化思想,卓有成效的教化手段,丰富多彩的教化内容,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 秦亡汉兴,百家争鸣,很多思想家都提出了行教化的主张,但由于历史发展的惯性,要想改变前朝旧制亦绝非易事,汉初的思想家们需要重新为行教化寻找理论根据。恃刑重法的秦朝二世而亡,给人们留下的是无尽的思索,民本思想的抬头,对人性考虑的更加深入,加上对先贤、圣王的依托,西汉的乡里教化具备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对乡里的教化绝非政府之专利,私学、舆论礼俗等都是乡里教化的关键环节。但因中国古代是行政权力支配的社会,故而政府是行教化的主角,施教人员的选拔、教化典型的塑造、官学的兴起、教化主导思想的规划都主要是由政府经办或认可的,甚至皇帝本人也要亲身行教,以促教化之顺利开展。无论是官方,抑或是民间,其行教化的内容都包括基本知识、技能的传授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二者对人们智力的培养和品格的塑造都是极为重要的。 乡里教化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具有极强的政治性,这是任何时代的乡里教化都具有的共性,西汉的乡里教化还表现出与儒学发展同步的特点,汉以孝治天下,孝观念同样渗透到乡里教化中,孝与重老思想在乡里教化中处于很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