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所理论视角下的休闲会所空间设计研究

来源 :吉林艺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x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快速发展下,人们从原有的物质型消费模式逐渐转向为精神型消费模式,休闲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休闲时代的背景之下人们对于休闲会所的需求大大增长,休闲会所作为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空间场所,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生活空间。但是由于休闲会所空间在现代主义设计中过分的强调功能性与形式,形成了千篇一律的设计风格,大量复制性的流行元素导致建筑与环境、建筑与场所的对话消失。休闲会所设计盲目的跟风,追求豪华气派的空间设计,空间感受重复,使人们不能在空间中产生认同感,继而使得场所精神消失,从而丧失场所活力。本文基于现存问题的前提下,提出以场所理论为依据,对休闲会所空间进行场所营造,解决休闲会所空间的场所缺失现象。论文首先对场所理论与休闲会所的相关概念进行解读,通过对场所理论与休闲会所空间的关联以及相关优秀案例的总结,分析出具有场所精神的休闲会所空间设计思路,从而探讨出以场所理论为依据的休闲会所空间设计原则与策略。文章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主要介绍论文选题的背景、研究意义、目的以及研究方法与框架。第二章对休闲会所进行分析解读,首先,了解会所的定义与类型,其次,总结休闲会所概念与特征以及休闲会所的空间需求,并提出休闲会所空间营造场所精神的重要性。第三章对场所理论概念进行阐述,场所理论是由诺伯格·舒尔茨基于现象学的理论提出的,因此对现象学与建筑现象学进行剖析,并分别从存在现象学与知觉现象学对场所理论进行研究,从而把握场所理论的核心内涵。第四章在对场所理论与休闲会所相关概念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休闲会所相关优秀案例,理论研究与实际案例分析相结合下,发现场所理论与休闲会所空间的关联性,将场所理论应用于休闲会所的空间设计中既可以加强休闲会所的空间认识,同时也可以丰富休闲会所空间的体验。通过梳理发现场所理论对休闲会所空间营造可以从存在层面与知觉层面来进行指导研究。第五章在之前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尊重自然环境、延续社会文化、加强体验氛围的休闲会所空间设计原则。并从休闲会所的空间场所营造与空间主体体验两方面探索具体的设计策略。第六章总结全文并对未来进行展望,以期本次研究可以对未来的休闲会所空间设计提供新思路。
其他文献
对于一个国家或者民族来说,历史、艺术、文化的传承是最为重要的,它所显示的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的内涵所在。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承载着民族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往往是这个民族传统的民族手工艺,也是民族世世代代得以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审美要求的提升,很多优秀的民族手工艺都被改良甚至舍弃,这对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而言是一个重大的损失。扎染工艺是我国传承已久的一种民族手工艺。扎染本身作为一种工艺
解构手法在世界女装创新设计中的影响广泛而深刻,具有重大的民生、艺术和商业价值。因此,对解构手法在女装创新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专项研究,就成为新时代我国艺术设计领域的一项前沿课题。本文以“解构手法在女装创新设计中的应用”为研究主题,以应用基础——应有效果——应用形式——应用拓展为研究线索,分章阐述了解构主义的概况、解构手法在现代女装设计中的表现特征、解构主义风格女装的创新设计方法、解构手法在毕业设计中的
近年来,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发展,高校研究生的意识形态、思维模式和知识获取途径等多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信息化的发展不断冲击着传统模式下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政工作者面临着较大的挑战。搭建网络载体为研究生思政工作拓展新途径,构建研究生网络思政新常态刻不容缓。在新媒体时代,高校应构建导师、辅导员、思政教师协同育人模式,打破壁垒、相互协作;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借助网络平台打造精品网络思政课程,优化思
随着长白山文化的影响力日渐加大,针对其开发的相关文化产品也越来越多。但是目前长白山的区域文化产品却依然存在“产品品类单一,设计风格雷同”等缺点。本文通过阐述长白山地区特有的动物形象为基础,结合东北民间有关动物的方言俏皮嗑,设计一套长白山地区特有的动物系列的卡通形象。正文通过对设计原则的分析,阐明动物卡通形象设计的三大原则,地域性原则、审美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在造型、色彩及人文等多方面进行分析,角色
城市地铁已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我国城市地铁建设进程的加快,地铁功能也越来越复合化,地铁空间慢慢成为体悟城市文化内涵的门户空间,成为彰显城市地域文化和城市风貌的重要载体。随着地铁的发展,也有越来越多的有关公共空间的设计问题呈现出来,现有地铁空间设计存在空间协调性不足、设施功能缺乏以及地域人文精神丢失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如何完善这个特殊的地下空间,本文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本文通过资料收集和文
传统民居是我国建筑体系的代表之一,是当地文化的外在表达,不仅具有显著的区域建筑特征,更反映了当地的生活习性、文化等差异。然而如今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传统民居普遍面临功能缺失、千篇一律、空间紊乱等问题,地域概念被忽略,对场地的自然环境不够重视。在这个背景下,通过整合鲁南地区传统民居建筑与地域文化的关系,与现代人居环境理念相合,为传统民居更新设计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如何结合地域文化的同时将鲁南传统民居体
饮食作为一种文化,是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常言道,民以食为天,人类生存最基本的依托就是源自于对饮食的不断追求与探索。东北饮食文化,传承着一方水土、一种民族深深的智慧、思想、精神、情感、情怀。可以这样说,东北饮食文化成为了东北民族精神的一种载体,这个载体是东北地区各民族世世代代不断对饮食文化的创造和使用的传承,它是民族的精神、生存的智慧,饱含着自然、历史、文化的美和科学的内涵。人类的生存繁衍,
近二十年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一系列城镇滨水景观的重建,而城镇特色的缺失成为景观规划设计中反复讨论的焦点。本课题以严州文化为切入点,根据区域特色文化和有效的规划设计工作,整理梅城镇滨水特色文化资源,并进行有效分析,以新地域主义为指导,取严州文化的“形”“色”“质”“意”的创新设计手法,挖掘当地特色文化并深入研究,提取严州文化元素,将其应用于梅城镇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中,重塑城镇文化特色形象,实现城
舞蹈语言对于舞蹈作品而言,就像水之于鱼,没有水,鱼便无法存活,没有舞蹈语言,舞蹈的叙事便也无从谈起。本文以探索舞蹈《红与白》中的叙事结构为出发点,着意探讨舞蹈语言对于舞蹈叙事结构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借鉴索绪尔语言学中的“能指”“所指”概念对舞蹈语言的展现形式和内涵意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结合《红与白》中具体的舞蹈动作、舞蹈构图对舞蹈语言的重要价值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从生理和心理的互相融合,时间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