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系统溶剂、大孔树脂吸附等系列分离技术对秦七风湿方化学复杂体系的适应性,建立最优制备工艺。
方法:对秦七风湿方的提取、浓缩、纯化(醇沉与明胶沉淀)、D101型大孔树脂吸附等系列分离技术,以指标性成分竹节参皂苷Ⅳa、龙胆苦苷、马钱苷含量和浸膏得率为综合评价指标,采用平行试验、正交设计等进行工艺参数优选研究,建立最佳工艺,获取各分离部位。继而以各分离部位为研究对象,运用TLC定性方法、UV及RP-HPLC定量与HPLC指纹图谱全面分析其化学成分;参照物理化学方法,对各分离体系的PH、电导率、浊度进行检测。运用SPSS软件对各分离部位化学表征与物理参数进行相关性研究。
结果:秦七风湿方最优工艺为:全方药材依次加12倍、7倍、5倍水,提取3次,每次提取50min、20min,20min,合并水煎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02~1.05(60℃),加乙醇使其含醇量达60%,静置24小时,倾取上清液,混悬液离心,上清液合并产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至0.5g生药/mL,加入5%的氯化钠的4%明胶溶液(明胶:生药=1:100),搅匀,加入乙醇使其含量达80%,静置24小时,倾取上清液,混悬液离心,上清液合并,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至0.2g生药/mL,过预处理的D101型大孔树脂,依次用4BV水、3BV50%乙醇、3BV95%乙醇,以2BV/h的速度洗脱,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干燥,即得。
该方按上述工艺制备,最终指标性成分节参皂苷Ⅳa、龙胆苦苷、马钱苷的转移率分别可达60%、50%以上;醇沉分离技术后竹节参皂苷Ⅳa、龙胆苦苷、马钱苷的转移率分别为85%,68%和64%;明胶沉淀除鞣质后部位Ⅳ中三者的转移率分别为96%,93%和96%。薄层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发现马钱苷和龙胆苦苷均在样1、2、3、5、7中存在,竹节参皂苷Ⅳa在样1、2、3、5、7和8中存在。通过HPLC指纹图谱显示:5批秦七风湿方分离部位相似度均在0.9以上;同时,针对同一批样品各分离部位共有峰数量及峰形变化不大;对各分离部位的物理化学参数测定发现,电导率逐渐降低,PH值略有升高,浊度变化规律性不强。各分离部位化学表征与物理参数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结论:采用的系列分离技术对化学表征和物理化学参数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要进一步评价其普适性、科学性、合理性,还要结合单味药物的组合筛选及药效实验予以评价,最终实现建立最优的分离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