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運動方式與路徑共現表達的古今差異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huai8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從Talmy(1991、2000)的二分類型學到Slobin(2004)的三分法,再到分事件、分子域進行考察,漢語運動事件詞化類型的多樣性隨著研究的細化逐漸顯露。沿著這一細化研究模式,本文以漢語自移事件中方式、路徑的共現表達爲切入點,重新界定了二者的概念,並在此基礎上對不同路徑維度、不同方式義域及其共現類型做了古今語用傾向的對比調查。文章主要得出以下三部分結論:第一,路徑是運動事件的核心,表達動體與背景之間的相對位置闕係。路徑和軌跡應該加以區分:軌跡是對行爲過程的刻畫,而路徑强調行爲結果。所以“拐、轉、徘徊、盤旋”等應該是軌跡動詞而非前人所認爲的含路徑義動詞。任何維度的路徑都能和方式共現,但構向和指向類路徑義不能詞化在綜合性詞彙中。古今對比上,路徑動詞向封閉性發展,而路徑介詞得到擴張;隱性編碼中,上古漢語常採用綜合性詞彙(“奔[運動方式+離開/往至]”),現代漢語偶見框式編碼(“跑屋裡”)。第二,方式是附事件成分,居於附屬地位,刻畫了運動的過程。“方式+路徑”在意義架構上對應於“過程+結果”,剛好符合時間順序原則。細化概念域後,我們發現不同概念域之間的演變傾向是不均等的。方式動詞根據語義類别可分爲古>今、今>古、古無今有三種古今差異類型。現代漢語方式動詞的豐富程度並没有之前籠統統計下那麼凸顯:一方面高頻詞“走”不提供新信息,更多是爲了滿足“過程+結果”語義模式的需要;另一方面部分上古同義詞的區分對現代生活來説已非必須,所以出現古>今的局面。第三,共現表達的類型差異。從Slobinian類型學角度,漢語始終是路徑凸顯型語言。路徑信息逐渐從綜合性詞彙中分離出來,方式編碼更爲純粹。在雙音化與動趨式發展的推動下,二者都被重新分析,甚至能出現“登下”這類相矛盾的組合結構。從Talmyan類型學來看,由古到今漢語呈現出由並立型向S型演變的趨勢,其中伴隨性行爲的疊加模式由E型轉向S型,非伴隨性行爲經歷了綜合型到S型的轉變。可見,即便在同一子域中,編碼類型也會因方式義域的不同而產生差别。句法成分“而、以”和“著、地”對類型的轉换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文末還提及了語體對編碼類型的影響,和有待深入的方向。
其他文献
针对HXD3型机车在洛阳机务段检修过程中发现的中间轴FAG轴箱轴承无法正常补脂问题,分析了轴承外侧挡环无法正常取出的原因,提出了解决方法和改造方案,有助于机车检修人员方便
城市越江隧道是国内外沿江发展的城市的重要交通设施。以上海为例,目前上海越江隧道主要存在交通需求量持续增长、交通事故率居高不下、建设处快速发展期三大特征。城市越江
相比职业译员,学生译员的笔记体系尚不成熟。比起短时记忆,学生译员对口译笔记的依赖程度更重。本篇论文以吉尔的精力分配模型为指导,以学生译员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实验探究外交题材交替传译中口译笔记数量与口译表现的关系。论文的主要研究问题为:1)在外交口译中,记更多的口译笔记是否有助于学生译员提高口译表现?2)在外交口译中,如何提高口译笔记的有效性?实验以6名外交学院英语口译专业的研二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究
一、前言在钨的湿法生产中,用黑钨矿物作原料,普遍采用常压碱浸或低压碱浸法。该法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浸出率高等优点。但也有一个严重不足之处,就是对含白钨较高的黑
三峡库区是我国的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进行生态脆弱性评价对于掌握其生态脆弱特征和识别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技术,综合考虑景观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