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0后”一代写手以占领市场的策略登陆中国文坛,以市场发行量的飙升,而让人们不得不正视他们的存在。尤其是张悦然、周嘉宁、春树、苏德等“80后”女作家更是以独特的文风吸引了众多读者的注意--敏感的情绪、空虚、绝望、孤独、仇恨等灰暗的心理在作品中被强烈地渲染和放大。更加特别的是,她们的文本中都无一例外地充斥着大量的死亡主题和死亡描写:主人公多被赋予死亡的命运、残酷血腥的杀人和被杀场面反复出现、强烈的死亡心理暗示--这种种现象反映了“80后”女作家独特的心理情感面貌。
本文从“80后”女作家文本分析入手,通过研究文本中的死亡描写来探讨她们文本背后独特的成长经历,社会、文化环境及其对她们死亡意识的影响。以孤独意识与死亡、罪感意识与死亡、自由意识与死亡三大主题揭示“80后”女性作家死亡描写背后独特的心路历程和价值观。
第一部分“孤独意识与死亡”从三方面阐述了“80后”女作家“孤独意识”的成因和这一主题下的死亡描写:其一,揭示了“80后”女作家对女性作家“孤独与死亡”主题的模仿和承袭;其二,从家庭和社会的角度出发,用家庭中的孤独、友谊分裂带来的孤独和社会分化带来的孤独三部分探讨了“80后”女作家在其成长历程中“孤独意识”的形成、发展和导致的死亡结果;其三,从文化的角度,论述了当下中国的文化现状及这一文化下的青年性格,分析了“80后”一代在独特文化背景影响下的孤独境况和死亡心理。第二部分“罪感意识与死亡”通过对“80后”女作家文本中的两大罪“恋父到弑父之罪”和“性之罪”的研究,揭示了女性成长中独特的心理意识和中国“性话语”现状及其对当代青少年性心理的影响,并在仔细分析文本的基础上,寻找文本中“80后”女作家罪感的表现;最后从文化和死亡美学等角度,研究在罪感意识的语境中,死亡对于“80后”女作家的三大意义:解脱、忏悔与惩罚、救赎与重生。第三部分“自由意识与死亡”主要是从“80后”女作家的文本出发,分析青少年自杀心理和现象的成因,揭示现代社会对人的规训与压抑,以及青少年对压抑的反抗,探讨当下社会中人类自由意识的独特表现和建立在这一意识上的死亡价值。
最后,本文将从“80后”女作家文本中死亡主题和描写逐渐消失的现象出发,简要分析近年来“80后”青春写作退场和部分作家转型的原因,认为“80后”女作家的死亡描写表现了她们对现实的不满、反抗和逃遁,只有当她们重新用身心去感受生活、死亡的真实含义,理解了人性的深度,才能带到一个真正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