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在针灸治疗中风病的基础上,针对中风后焦虑状态以“心脑同治”为基本治疗原则,采用情志针法(即以四神针、定神针、内关、神门、三阴交为主穴)配合徵调式乐曲与常规西药治疗作对照,观察两种方法对脑卒中后焦虑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符合诊断标准中风后焦虑患者,采取患者单盲法,按就诊顺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两组均在中风病常规针灸治疗基础上进行干预,治疗组予以情志针法(即以四神针、定神针、内关、神门、三阴交为主穴)配合徵调式乐曲疗法,对照组采用口服西药帕罗西汀,以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为主要观察指标,辅以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生活自理能力评定Barthel指数(BI),来判定两种干预方法治疗中风后焦虑障碍的临床疗效,HAMA、SAS、BI在治疗前、治疗第2、4、6周末各评定一次;治疗后3个月随访时,用HAMA、BI进行评定。运用TESS副反应量表在治疗2、4、6周末各评定一次,观察研究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治疗前两组HAMD、SAS、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末两组HAMD、SAS、BI评分和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HAMD、SAS、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末两组HAMD、SAS、BI评分和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HAMD、SAS、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末两组治疗4周末HAMD、SAS、BI评分和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HAMD、SAS、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HAMA三因子(精神性焦虑因子、躯体焦虑因子及睡眠因子)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期间观察两组之间HAMD精神性焦虑因子、睡眠因子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周末至第4周末两次组间躯体性焦虑因子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末两组间比较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以治疗后HAMA减分率判定两组疗效,治疗组的显效率为55.17%,总有效率为89.66%;对照组的显效率为33.33%,总有效率为85.61%。结果经非参数秩和检验统计学分析,治疗组的总体疗效和对照组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Z=-1.968,P=0.049<0.05),治疗组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4.两组治疗第2、4、6周末TESS分值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副作用发生少。5.治疗后3个月随访,两组HAMA、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精神性焦虑因子、睡眠因子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治疗组躯体性焦虑因子得分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情志针法配合徵调式音乐治疗中风后焦虑障碍的整体疗效优于口服西药帕罗西汀,尤其针对躯体性焦虑优势明显,同时副反应发生较西药为少,且远期疗效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