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波动是国民经济运行中反复出现的上下波动的现象,我国也存在经济波动。它是经济内在的传导机制和外在冲击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投资规模的过大与过小将加大经济波动的幅度。 我国经济波动的状态特征是:改革前,波动幅度大,峰位高,谷位深,平均位势低,可形象地表达为“大起大落”;改革后,波动幅度下降,峰位下降,谷位上升,经济的稳定性有显著提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出这样的特征:波动幅度大,峰位高,谷位低,投资的急剧膨胀与收缩交替出现。 我国的经济增长率与固定资产增长率之间不存在显著的Granger影响关系,但实际的GDP与固定资产投资之间体现出较强的当期相关性。改革前与改革后,投资对经济波动的影响是不同的,改革前投资对GDP的影响比改革后对GDP的影响大。从投资的下降与上升这两个时期来看,投资下降时期的投资增长工率与GDP增长率之间的相关系数大于投资上升时期的相关系数。改革后,经济上升时期的经济波动与投资波动的相关程度小于经济下降时期,而改革前,二者的相关系数均比较高。上年度的GDP对投资的作用与影响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是不一样的。改革前,在经济下降时期,上年度的GDP对本年的投资具有减速力作用,在经济上升时期,上年的GDP对本年的投资作用不大;改革后,在经济上升时期,上年的GDP对本年投资产生较大的减速力作用,而在经济下降时期,上年的GDP对本年投资产生加速力作用。为保持我国投资与经济波动处于良性循环。 保持我国经济处于良性循环,最重要的是使经济在可运行区间内波动。我国经济波动的可运行区间为4.5-9.6%,与此相适应,投资增长率应为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