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钠尿肽是一组由心肌细胞分泌的激素,主要包括ANP、BNP和CNP等,它们可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作用于邻近的心肌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等,与靶细胞膜上特异的钠尿肽受体NPRA、NPRB和NPRC结合,启动一系列细胞内信号传递过程,发挥其排钠利尿、舒张血管、降低血压和调节电解质平衡等重要生理功能。目前绝大多数钠尿肽药物存在稳定性差、体内半衰期短、溶解度低等缺点,因此,有必要设计开发活性高、稳定性强的新型钠尿肽药物。本论文在对NP分子模型及NP与NPR受体作用机制解析的基础上,采用氨基酸虚拟突变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以已上市钠尿肽药物BNP为模版,理性设计新型的NP多肽分子;构建转染NPRs功能受体基因的HEK-293细胞,使用Elisa试剂盒检测NP分子刺激NPRs功能受体产生的cGMP含量,对候选药物分子进行细胞水平的活性检测。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同源建模技术,补齐了3种天然NP分子ANP、BNP和CNP序列全长的空间结构,并以这几个结构为模板,构建了URO和VNP的模型。发现除CNP外,ANP、BNP、URO和VNP的N-末端和C-末端均呈现立体相交叉模式,而非平行模式,推测这种构象更便于它们与受体的输水性口袋识别结合,更充分地发挥生物活性。(2)对ANP、BNP、CNP、URO和VNP5种NP分子分别进行了100ns的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发现在未与NPR受体结合的状态下,ANP、CNP和VNP表现出较为稳定、致密的空间结构,形成的分子内氢键数目相对较少,推测这可能是它们生物活性较高的原因之一。这一研究为新型NP分子的设计提供了可行的思路。(3)利用同源建模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通过多肽-蛋白的分子对接研究,成功构建了NPRA与ANP、BNP、URO、VNP的复合物模型,同时对NPRB同源建模,构建了NPRB和CNP、VNP的复合物模型。对各体系进行100ns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NPR和NP间的相互作用。在NP/NPRA复合物中,BNP与NPRA的相互作用较强,主要体现在形成的分子间氢键数目多,相互作用能更低;在NP/NPRB复合物中,VNP与NPRB的相互作用强于CNP,复合物的稳定性高,相互作用能低,分子间氢键数目多。这一结果为稳定性高、与受体亲和性高的新型NP分子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4)通过氨基酸虚拟突变技术,对BNP进行突变设计,共获得440个单位点突变、1082个双位点突变和626个三位点突变,借助打分函数和初步能量优化,确定了理论上最优的10个突变体。(5)通过对10个突变体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和轨迹分析,确定了两个候选突变体分子BNPmt1(S20R/S8W/S21R)和BNPmt2(S19R/G7R/S21R)。突变体BNPmt1和BNPmt2与NPR间的平均成氢键数分别为53对和45对,比野生型BNP分别增加了31.56%和10.59%;BNPmt1与受体间的相互作用能的平均值为-689.789kcal/mol,BNPmt2为-619.348kcal/mol,比野生型BNP分别降低了22.78%和8.82%,认为BNPmt1和BNPmt2与NPR间的相互作用增强。同时,计算机模拟结果分析表明,与野生型BNP相比,BNPmt2和BNPmt2具有更高的生理活性,可以作为治疗ADHF的新型候选药物分子。(6)通过酶切、RT-PCR、Western Blot及流式细胞技术,设计、构建了可以快速、高通量检测NP活性的NPRA和NPRB受体的转染细胞系HEK-293,以方便快捷地对NP生物活性进行细胞水平上的检测。(7)应用所构建的检测细胞平台,对所设计的BNPmt1和BNPmt2进行了生物活性检测分析,结果表明,与野生型BNP相比,BNPmt1和BNPmt2具有更强的生物学活性,表明高生物活性BNP的突变体设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