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üenée和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是我国主产稻区的两种重要水稻害虫。在农药公司研发相关新型杀虫剂的室内生物测定试验中,必须耗费大量人物力从田间采集供试的稻纵卷叶螟。其不仅难以一次性获得足够的试虫数量,而且田间种群在龄期、敏感度上的差异,影响室内生测结果的准确率。另一方面,目前人工饲养的二化螟基本能够满足生测对供试材料数量的要求,但继代饲养造成的饲虫活力、敏感度的退化还有待改善,并且其作为农药研发成本的一部分,必然要求饲养技术更简便,才能使得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为此,我们在改进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的人工饲养技术,尤其是饲料、饲养工具和消毒防病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以期通过大学和农药企业合作,解决农药生产中一些急待解决的技术问题。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稻纵卷叶螟人工饲养技术的研究(1)稻纵卷叶螟天然饲料研究筛选结果表明:稻纵卷叶螟的初孵幼虫可取食稻苗(室内无土培育)、玉米苗(室内无土培育)、马蹄、甜玉米粒、甘蔗等5种天然饲料,但只能在稻苗和玉米苗上完成其生活史。单用稻苗饲养的幼虫3龄前各项生物学指标与田间种群之间无显著差异,但3龄后幼虫死亡率逐渐增高,至5龄整个种群死亡数量过半,化蛹率、蛹重、单雌产卵量等主要生物学指标显著低于田间种群。这表明:稻苗可以为3龄前的幼虫提供足够的植物源营养和隐蔽场所,但无法满足幼虫生长后期和繁殖的营养要求,(2)稻纵卷叶螟人工饲料的研究分别以大豆粉、小麦粉、玉米粉为主料设计出3种稻纵卷叶螟人工饲料,其中以小麦粉配方的饲养效果最理想。单用该人工饲料从初孵幼虫开始饲养,与单饲稻苗相比,人工饲料饲养的幼虫在低龄期死亡率较高,但存活下来的幼虫的蛹重、羽化率、单雌产卵量等指标显著提高。这说明小麦粉人工饲料可以作为幼虫3龄后的适宜饲料,弥补单饲稻苗的幼虫生长后期营养不足的缺点。(3)“小虫期用天然饲料+大虫期用人工饲料”饲养技术在天然饲料和人工饲料的试验基础上,总结出一套“小虫期用天然饲料+大虫期用人工饲料”的饲养方法。幼虫以3龄为分界,3龄前(小虫期)以稻苗饲养,3龄后(大虫期)转为小麦粉人工饲料饲养。结果显示:第一代化蛹率为79.24%,单雌产卵量达46.78粒,羽化率为76.13%,卵孵化率达92.53%,与田间种群差异不显著。虽然从第二代开始至第三代各项生物学指标逐代下降,但首次实现对稻纵卷叶螟连续三代的继代饲养。这说明两种饲料结合饲养,能获得比以往单饲一种饲料更好的饲养成绩。(4)饲养器具及饲养方法的研究。自主设计了一种有效采集稻纵卷叶螟卵粒的简易产卵箱,获得的单雌产卵量达45.25粒,采卵率达97%以上,解决了稻纵卷叶螟的人工采卵难题。以普通塑料吸管为材料,模拟田间纵卷的稻叶结合人工饲料的饲养,较好的适应了幼虫转苞的习性。并制作出稻纵卷叶螟饲养流程图。2.二化螟人工饲养技术的研究(1)二化螟天然饲料的研究充分利用本地农作物资源对二化螟天然饲料进行筛选。分别以稻苗(室内无土培育)、甜玉米粒、马蹄、甘蔗等4种天然饲料饲养二化螟,结果显示:马蹄和甜玉米粒饲养的二化螟世代历期、单雌产卵量、羽化率等指标没有显著差异。用马蹄饲养的雌、雄蛹重分别为71.89mg、47.48mg,性比达2.63:1,单雌产卵量达201.4粒;用甜玉米粒饲养的幼虫存活率达92.0%、羽化率为94.98%,卵孵化率为92.86%,皆不同程度的高于田间种群。这表明:马蹄、甜玉米粒都是适宜的天然饲料,但甜玉米粒的成本更低,且利于清洗消毒等加工处理,更适于在实际生产中代替马蹄大量饲养二化螟。(2)二化螟人工饲料的研究以玉米粉和马蹄浆为主料的新型人工饲料配方,克服了传统大豆粉配方含有的生物碱和拒食因子对二化螟低龄幼虫的不良影响。与稻苗饲养相比,虽然单雌产卵量较低,但幼虫化蛹率较高、蛹重较重,特别是用于幼虫3龄后的饲养具有省工、省时和利于防病的优点,可以用做生测试验后的短期饲养与天然饲料结合使用。(3)饲养器具及饲养方法的改进天然饲料饲养幼虫过程中,结合吸水纸的应用,有效提高了饲料的利用率,使幼虫自动从旧饲料中转移至新饲料,从而减轻饲养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3.消毒防病措施归纳总结出一套专用于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消毒防病措施。针对室内二化螟种群易感染白僵菌的状况,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为稻纵卷叶螟及二化螟人工饲养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