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我国进入了快速城市化的过程并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珠江三角洲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也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大量的珠三角城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完成了从传统到现代、从乡村到城市的转型过程。在如此迅猛的城市化过程中,这些中小城镇必然产生由城乡结构整合、空间形态剧变带来的各种矛盾和复杂问题。其中,公共空间的建设无疑又是最为引入注目的,也是问题最多的。例如由于历史原因而导致的城市发展高速、盲目、混乱,公共空间建设也出现了布局不均、空间层次不成体系、空间质量差等现象。
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城市发展与城市空间演进的重要部分,也是现代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本文按照“基本概念-理论推演-实践探索”的逻辑,在珠江三角洲的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截取“公共空间”这个重要的载体进行剖析。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对珠江三角洲明清时期城镇公共空间的层次体系、形态分类以及特征进行整体分析,并从中挖掘出“传统”公共空间丰富的文化内涵。然后,以中小城镇从农村到城市的转型过程为背景,对珠三角“现代”城镇公共空间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和评价,分析其特征和存在问题。通过对城镇“传统”和“现代”两种不同时期公共空间的形成方式、体系类型、特征和文化内涵的对比;并以顺德大良镇为个案专项研究,探讨从明清时期到当代的城镇公共空间功能转型、内涵差异、形态变迁及其发展规律。
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也改变了人们物质、精神生活需求和心理意识,珠三角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也带来剧烈的社会变革与文化交融。与城市化和全球化相伴的城市文化转型与发展,深刻地影响到我国城市设计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本文立足于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科并融贯文化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在对珠三角城镇公共空间进行历史和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文化为导向的公共空间发展策略。通过探索“传统公共空间”在现代语境下的经验传承和借鉴外国当代公共空间建设的先进经验,进行城镇“现代公共空间”的系统化构建,从而为建立适合中国快速城市化时期的城镇公共空间发展理论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