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学操控下的汪榕培英译《邯郸记》研究

来源 :大连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yekne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勒菲弗尔认为,所有的翻译都是为了特定目的而对原文所进行的改写。改写受到了很多因素的操控其中诗学和意识形态是最主要的操控因素。《邯郸记》是汤显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2003年,汪榕培教授出版了《邯郸记》的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英语全译本。但自译本问世以来,针对译本的翻译研究寥寥无几。不仅研究角度有限,且大多的翻译研究泛泛而谈,没有系统地对某一类或某几类戏剧基本元素的翻译进行系统详尽地梳理。  该研究从操控翻译的诗学因素入手,采用描述性研究的方法,审视汪译本对剧本中某些基本元素(如唱词,集唐诗,散体对话和独白和下场诗等)的翻译。结合诗学操控的具体实例,分析诗学因素是如何操控翻译的及其在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上的体现。  研究发现,剧本中很多基本元素的翻译都受到了诗学因素的操控。该类操控既有来自于译者个人的,也有来源于社会的。在两类诗学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汪榕培教授采取了相对应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汪教授个人诗学(即“传神达意”的翻译思想主张)的操控使译文的翻译传神达意,社会主流诗学(主要表现为剧本的诗学特色)的操控可能导致译者个人诗学的失效,从而引发译文在意义和语音上的缺位。  本研究致力于解释译者的翻译行为,有利于提升人们对翻译本质和译者在翻译中角色的认知,从而为译者正确地看待和处理翻译问题,规避翻译中的个人主观因素提供借鉴。
其他文献
隐性课程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产生以来引起了国内外教育学者的广泛关注,在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对《牛津高中英语》(译林版)教材中的隐性课程进行了探究。   《
《格兰奇·科普兰第三生命》是美国著名的当代黑人女作家、普利策文学奖得主爱丽丝·沃克的第一部小说。小说主要描写黑人群体受歧视、压迫,以及反抗压迫的斗争,并从中暗示了
思辨能力发展是我国高等院校外语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外语专业学生在分析、推理、评价等思辨能力方面的表现不尽人意。本研究以文秋芳等的思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