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安作为西北地区的中心城市,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户籍制度的松动,形成了一大批以在岗低收入、下岗职工、离退休人员、外来流动人口和由于政策限制致贫区域人口在内的新城市贫困人口,具备典型的新城市贫困特征。这些贫困人口在地域上的集聚,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贫困区域。而在这些区域中普遍存在住宅质量差、污水横流、垃圾随意堆放、能源落后、噪声严重、缺乏绿地等公共空间、卫生条件差、交通不便等人居环境问题,成为城市健康和谐发展的“灰色区域”。因此,探究城市贫困区域内部的人居环境质量,并提供相应的改善措施就具备了现实的研究意义。为深入探究城市贫困空间的人居环境质量,本文选取了西安市新城市贫困的5个典型社区,以典型社区内的贫困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开展调查研究。文章的数据来源主要是课题组前期调研整理的西安市贫困数据;西安市统计年鉴(2001年-2012年);以及访谈调研的一手数据:访谈数据是论文数据的主要来源,包括5个典型社区的共155份问卷。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分析法、社会调查法、ArcGIS可视化分析、质性分析法、MATLAB数据处理方法、对比分析法和数学模型法。通过这些方法对典型社区的人居环境进行分析,并将各个典型社区的人居环境状况与西安市整体水平对比,在环境正义的视角下探究城市贫困典型社区人居环境被剥夺的现状及成因,并提出相应对策。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有:(1)造成城市贫困空间人居环境状况恶劣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聚居的城市贫困空间所进行的环境剥夺,这种行为本质上违背了环境正义的要求,同时也不利于城市的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2)客观层面上,城市贫困典型社区的整体人居环境得分在0.45-0.55之间,与西安市整体人居环境0.65存在一定的差距,表明各个典型社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环境剥夺。针对各个典型社区在空气质量、邻里关系、通勤特征以及生活便捷度四项单项指标的分析上:空气质量最好的为鱼化寨街道;邻里关系最优的为六村堡街道;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户籍都会对通勤时间产生影响,在交通工具的选择上主要以步行为主,其次为电动车与公交车;生活设施配备上,综合医院配比较低,餐馆、菜市场等配比较高。因此,在改善典型社区的人居环境时要针对不同的典型社区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3)主观层面上,各个典型社区的环境感知得分差异曲线波动各有特点,但是整体波动范围均在-1到1之间,具备一定的共性。各个典型社区在绿化、空气、文化氛围上基本都为负值,其中,纺织城街道的空气环境评分最低,为-0.93。鱼化寨街道对环境的感知最为敏感,在绿化、交通、文化氛围、噪声、空气上的评分均为负值,只有在卫生、治安、邻里上的感知为正值,但是也相对较小,分别为 0.03、0.03 和 0.17。(4)各个典型社区在人居环境上,被剥夺程度最深的是公共设施和居住环境,被剥夺最轻的为人文环境和环境质量。其中,公共设施上被剥夺程度最深的为席王廉租房社区,达到0.51,鱼化寨街道被剥夺程度普遍较深,以居住环境被剥夺程度最深,达到0.41。人文环境被剥夺最轻的为六村堡街道和纺织城街道,而环境质量上被剥夺最轻的为解放门街道,典型社区不同的环境剥夺现状与其自身属性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